中暑的病因病机
中暑与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相关,环境因素包括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场所致人体散热受影响,个体因素涉及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人群易因体温调节等问题增加中暑风险,机体产热因高温时肌肉活动等增多,散热因高温高湿等受阻,产热超散热致核心温度升高引发病理变化
一、环境因素
1.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过高(一般指环境温度超过35℃)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会受到显著影响。例如,在持续的夏季高温天气里,长时间暴露在户外,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因为高湿度环境阻碍了汗液的蒸发,热量就会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中暑的发生风险。对于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农民等,由于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中暑的易感性更高。
2.通风不良场所:在一些通风不畅的室内环境,像没有良好空调设备的工厂车间、闷热的老式居民楼等,空气流通差,热量难以散发,人体周围的热环境持续存在,也会使机体散热困难,容易引发中暑。比如在一个封闭且没有通风设施的仓库中工作的人员,由于周围空气不流通,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中暑的可能性增大。
二、个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例如婴幼儿,其汗腺功能不够成熟,散热能力比成人差很多。在同样的高温环境下,儿童更容易出现体温迅速升高的情况,从而引发中暑。而且儿童在炎热天气下活动量相对较大时,身体产热增加,但散热相对不足,所以儿童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之一,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如在炎热天气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等。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皮肤汗腺萎缩,出汗量减少,散热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进一步影响体温的调节。例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下血管调节功能不佳,更容易出现中暑相关的循环系统问题。所以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需要更加留意自身状况,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
2.身体状况因素
肥胖人群:肥胖者体内脂肪较多,而脂肪的导热性比肌肉差,这意味着身体散热相对困难。此外,肥胖人群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在同样的环境下产热更多。比如一个体重较重的人在炎热环境中行走时,身体产热增加且散热受阻,更容易发生中暑。所以肥胖人群在夏季需要采取更严格的防暑措施,如选择凉爽通风的环境活动等。
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群,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加,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增加中暑风险。而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其体温调节功能本身就存在异常,在高温环境中中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3.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水分摄入:如果在高温环境下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人体会因失水过多而导致血液浓缩,血液循环量减少,影响散热功能。例如在炎热天气中长时间运动却没有适当饮水的人,很容易发生中暑。所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预防中暑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活动的人群应定时补充水分。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体温调节功能。当睡眠不足时,身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出现体温调节紊乱,增加中暑的发生几率。比如长期熬夜后又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中暑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机制
1.产热方面: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产热主要来自基础代谢、肌肉活动等。当处于高温环境时,肌肉活动可能因环境因素而增加,比如在炎热环境中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或活动而不自觉地增加肌肉收缩等,同时基础代谢也会因机体为了适应高温而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从而使产热明显增多。
2.散热方面:人体主要通过出汗蒸发、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散热。出汗是重要的散热途径,汗液蒸发时会带走热量。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也会因环境因素受到限制,导致散热能力大幅下降。当产热超过散热时,机体核心温度就会逐渐升高,进而引发中暑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细胞代谢障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