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晕厥的原因多样,包括反射性晕厥(如血管迷走性晕厥,由情绪紧张等诱发致脑供血不足;情境性晕厥,与特定行为或环境相关;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受刺激引发)、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脏泵血不足;器质性心脏病,如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主动脉瓣狭窄等阻碍心脏射血)、脑源性晕厥(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脑血管闭塞;神经介导的脑血管痉挛,如偏头痛发作时)以及其他原因(低血糖晕厥,大脑缺能量;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性碱中毒致脑血流量减少)。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及有晕厥病史者等特殊人群给出避免晕厥的温馨提示。
一、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常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发。当受到刺激时,自主神经系统失衡,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急剧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而晕厥。如年轻女性在拥挤闷热环境中久站,易发生此类晕厥。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行为或环境相关。例如咳嗽性晕厥,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剧烈咳嗽时,胸内压急剧升高,阻碍静脉血回流心脏,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脑供血不足;排尿性晕厥多发生在夜间起床排尿时,因突然起身,膀胱排空后腹腔压力骤减,加上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
3.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受刺激(如衣领过紧、颈部突然转动等)时,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异常增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导致晕厥。多见于老年人,因颈动脉窦处动脉硬化,感受器功能失调。
二、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起搏功能异常,心率过慢,心脏泵血不足,引发脑供血不足;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节律紊乱,心室不能有效泵血,导致血压下降而晕厥。心律失常性晕厥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如冠心病患者。
2.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肥厚使流出道狭窄,心脏射血受阻,脑部供血不足;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病变导致血流不畅,心输出量受限。此类晕厥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有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病史。
三、脑源性晕厥
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因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导致局部脑组织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另外,严重脑血管闭塞,如脑梗死,导致相应脑组织坏死,影响神经功能,也可引发晕厥,但常伴有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2.神经介导的脑血管痉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偏头痛发作时,颅内血管痉挛,脑血流量减少,可引起晕厥。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常有偏头痛病史。
四、其他原因
1.低血糖晕厥:多发生在空腹状态、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后未及时进食等情况下。血糖过低时,大脑缺乏能量供应,导致功能障碍,出现晕厥。
2.过度换气综合征:常因情绪激动、焦虑等诱发,患者呼吸过快、过深,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而晕厥。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伴有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多种基础疾病并存,发生晕厥风险更高。平时应注意避免快速转头、衣领不宜过紧,防止诱发颈动脉窦综合征。起床、站立动作宜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晕厥。若有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病史,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体检。
2.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反射性晕厥,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家长应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站立、处于闷热环境,避免情绪过度激动。若孩子反复晕厥,需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
3.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大,血容量增加、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易发生晕厥。孕妇应避免长时间站立,站立时可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坐位或卧位起身时动作要慢,保证充足休息和营养。
4.糖尿病患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和饮食,定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外出时携带含糖食物,如糖果,一旦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及时食用。
5.有晕厥病史者:日常生活中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活动,以防晕厥发作导致意外。定期就医复查,按医生建议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