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衰竭的特点是什么
中暑衰竭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发病环境和人群特点。临床表现有脱水相关(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循环系统(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见血液生化有电解质紊乱、血液浓缩指标变化,尿常规尿比重升高;多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易发人群有老年人、儿童、户外工作者、肥胖人群。
一、临床表现特点
1.脱水相关表现
患者多有大量出汗、失水的情况,表现为口渴、尿少等。由于血容量不足,可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减退,严重时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例如,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后,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从而出现上述脱水相关表现。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机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中暑衰竭时脱水相关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因儿童皮肤相对薄嫩,皮肤干燥等表现可能更容易观察到。
2.循环系统表现
血压下降是常见表现之一,收缩压可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0mmHg以上。脉搏细速,这是因为血容量减少,心脏需要更快地搏动来维持血液循环,但心输出量相对不足。在老年人中,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中暑衰竭时循环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加重其基础病情,导致血压波动更大,脉搏异常更明显。而年轻人如果平时缺乏锻炼,在高温环境下突然大量出汗,也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和脉搏细速的情况。
3.神经系统表现
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晕厥,但一般意识清楚。这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对于患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暑衰竭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会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加重神经系统症状。而对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中暑衰竭时神经系统表现可能相对隐晦,但也需密切关注是否有头晕、乏力等情况,因为这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活动和认知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液生化检查
电解质紊乱:常见低钠、低钾血症等。由于大量出汗,不仅丢失水分,还丢失电解质,如汗液中含有较多的钠和钾等。例如,血钠浓度可能低于135mmol/L,血钾浓度可能低于3.5mmol/L。在老年人中,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调节功能下降的情况,中暑衰竭时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且纠正电解质紊乱相对困难。对于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快,对电解质的需求和调节能力不同,中暑衰竭时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和处理也有其特殊性,需要更加谨慎地监测和调整电解质水平。
血液浓缩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可升高,这是因为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所致。例如,血细胞比容可能高于正常范围(男性正常范围约0.40-0.50,女性约0.35-0.45)。
2.尿常规检查
尿比重可升高,这是由于机体脱水,肾脏重吸收水分增加,导致尿液浓缩。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尿常规的变化也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中暑衰竭时尿常规的变化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尿比重升高是常见表现之一,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脱水状态。
三、发病环境及人群特点
1.发病环境
多发生在高温、高湿度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夏季长时间在户外劳作、进行高强度运动等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出现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中暑衰竭。例如,在没有空调的工厂车间长时间工作,或者在炎热的露天体育场进行长时间比赛等环境都容易导致中暑衰竭的发生。
2.易发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汗腺萎缩,散热能力减弱,且常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中暑衰竭。例如,一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在高温天气外出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暑措施,就很容易发生中暑衰竭。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代谢率高,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更容易出汗过多导致脱水和血容量不足,从而引发中暑衰竭。而且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需要家长和监护人密切关注其在高温环境下的表现。
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农民等,长时间在户外高温环境下劳作,暴露在太阳下的时间长,缺乏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是中暑衰竭的高发人群。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体表面积相对较小,且身体代谢产热多,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散热障碍,增加中暑衰竭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