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由高血糖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引发,有非增殖期和增殖期表现,受血糖控制、病程等因素影响,需通过检查筛查诊断,可通过控制基础病、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非增殖期控制基础病随访,增殖期用激光、手术治疗,儿童、妊娠、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
一、定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受损而导致的一系列眼部病变。它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
1.血管损伤: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周细胞丢失等。例如,高血糖可引起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蓄积,使细胞水肿;还会导致蛋白非酶糖化,影响血管壁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血流动力学改变: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流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促使新生血管等病变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斑、硬性渗出等。
2.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会出现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纤维增殖膜形成,最终可导致视网膜脱离,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等。
四、危险因素
1.血糖控制情况: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多项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高于7%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A1c控制良好的患者。
2.病程: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越高。一般来说,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较明显视网膜病变的比例较高。
3.其他因素: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妊娠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表现;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五、筛查与诊断
1.筛查:所有糖尿病患者,诊断糖尿病后应尽快进行眼科检查,以后根据病情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
2.诊断: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如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明确诊断。眼底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视网膜的病变情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新生血管等情况,有助于准确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等。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如HbA1c控制在7%以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合理控制血压,一般目标为血压低于130/80mmHg;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合理饮食要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戒烟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
2.治疗
对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是控制基础疾病,定期随访观察病变进展。
对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等。激光治疗可以封闭新生血管、减少视网膜缺血缺氧;玻璃体切割手术则用于治疗严重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
七、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对较少,但随着病程延长也需关注。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血糖控制等方面需特别注意,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方案,同时定期进行眼科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2.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可能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在妊娠前和妊娠期间都要进行眼科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健康。
3.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需综合考虑全身情况,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