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和肺结核的区别
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结核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结核性胸膜炎发病在胸膜,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影像学有相应表现,胸腔积液检查等有特点,治疗抗结核及抽液;肺结核发病在肺部,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影像学有相应表现,痰检等有特点,治疗抗结核及对症;儿童、老年人、孕妇患两病时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杆菌及其自溶产物、代谢产物进入超敏感机体的胸膜腔而引起的胸膜炎症,属于肺外结核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胸膜。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肺部肺组织内。
二、临床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
全身症状:常有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多见于干性胸膜炎阶段。
局部症状:胸痛,多为刺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少量胸腔积液时可仅感胸闷,随着胸腔积液量增多,胸闷、气短逐渐明显,甚至可出现呼吸困难。
肺结核:
全身症状: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部分女性患者可有月经不调。
局部症状:咳嗽、咳痰,多为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黏液脓性;咯血,可表现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或大咯血;胸痛,炎症波及胸膜时可引起胸痛,多为隐痛;呼吸困难,多见于病变范围较大或伴有胸腔积液、气胸等情况。
三、影像学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
胸部X线检查:少量胸腔积液时可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胸腔积液时,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的致密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胸腔呈大片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和范围,以及是否伴有胸膜增厚等情况。
肺结核: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等,常见病变有浸润影、干酪样变、空洞形成、纤维硬结灶等,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鉴别诊断等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细节。
四、实验室检查
结核性胸膜炎:
胸腔积液检查:胸腔积液多为渗出液,外观多呈草黄色、微浊,比重>1.018,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胸腔积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阳性不能区分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感染还是卡介苗接种的免疫反应。
肺结核:
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分枝杆菌,若找到结核分枝杆菌,结合临床症状等可初步诊断,但阳性率较低。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意义同结核性胸膜炎,但对于诊断成人肺结核的价值有限,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可确定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能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但培养周期较长。
五、治疗原则
结核性胸膜炎:
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胸腔穿刺抽液:少量胸腔积液一般可自行吸收,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需及时穿刺抽液,可缓解症状,防止胸膜粘连增厚。
肺结核:
抗结核治疗:同样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药物同结核性胸膜炎。
对症治疗:如咯血时给予止血药物等;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结核性胸膜炎或肺结核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肺结核儿童可能仅表现为低热、咳嗽等,易被忽视。在治疗时,抗结核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严格按照儿童用药的剂量范围调整,同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等。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患结核性胸膜炎或肺结核时,病情进展可能较快,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中,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抗结核药物的选择需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孕妇:孕妇患结核性胸膜炎或肺结核时,抗结核药物的使用需非常谨慎,因为一些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妇产科和结核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方案,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