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因二尖瓣结构异常致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回左心房的疾病,病因包括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病变,病理生理有左心房负荷增加、左心室代偿及肺循环改变等,临床表现分轻重度,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有内科和外科方式,内科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心力衰竭,外科有修复和置换术。
一、定义
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指二尖瓣结构(包括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出现异常,导致二尖瓣在左心室收缩期不能正常关闭,使得血液从左心室反流回左心房的一种心脏疾病。
二、病因
1.瓣叶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风湿热反复发作引起瓣叶炎症、纤维化和挛缩,多见于20-40岁人群,女性相对多见,风湿热病史是重要因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破坏瓣叶,青年人群中因不良生活方式(如静脉药瘾)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年龄较小者若有免疫缺陷或静脉药瘾史需警惕。
先天性畸形:如二尖瓣裂缺等,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被发现,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异常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家庭需关注后代情况。
2.瓣环病变
退行性变: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瓣环发生钙化、扩张,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逐渐增加。
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等,可累及瓣环结构,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定期检查心脏情况,青少年及成年患者中若有相关家族史应重视。
3.腱索和乳头肌病变
腱索断裂:可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等引起,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创伤导致的腱索断裂多见于有胸部外伤史者。
乳头肌功能不全: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是常见原因,中老年人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者易患,年龄较大且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需密切监测。
三、病理生理变化
1.左心房负荷增加:左心室收缩时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使左心房容量负荷加重,左心房逐渐扩大,年龄较大者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左心房扩大可能更快。
2.左心室代偿机制:早期左心室通过扩张等代偿机制维持心输出量,但长期代偿会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最终可发展为心力衰竭,不同年龄人群代偿能力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心脏代偿潜力相对较大,但长期也会出现问题。
3.肺循环改变:左心房压力升高传递至肺静脉,引起肺淤血,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老年人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肺淤血时更容易出现气促等表现。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长期无症状,部分人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中青年人群若轻度病变且无基础心脏疾病可能长期无明显不适。
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严重时休息时也可出现)等症状,老年人随着心功能减退,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更突出,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症状表现。
2.体征
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典型杂音为心尖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不同年龄人群杂音特点可能因心脏结构和功能不同略有差异,儿童心脏杂音传导相对局限一些。
五、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二尖瓣反流的程度、瓣叶及瓣环等结构情况,能清晰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配合。
2.X线检查
可见左心房、左心室增大等表现,老年人心脏X线表现可能因胸廓等结构改变有一定干扰,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左心房肥大、左心室肥厚等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有差异,儿童心电图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专业医生判断。
六、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需注意口腔、皮肤等部位卫生,防止感染,青少年及儿童在进行牙科等有创操作时需提前告知医生心脏情况,采取预防感染措施。
心力衰竭治疗:出现心力衰竭时根据病情使用相关药物改善症状,老年人使用药物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2.外科治疗
二尖瓣修复术:尽可能修复病变的二尖瓣,保留自身瓣膜功能,各年龄段患者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适合修复,儿童患者修复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二尖瓣置换术:对于无法修复的严重病变患者考虑置换人工瓣膜,不同年龄人工瓣膜选择有差异,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合适的生物瓣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