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炎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急性胃炎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常见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和药物治疗(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止吐、抗感染等药物),特殊人群(小儿)需注意年龄因素、生活方式、病史因素,婴幼儿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变化快,各年龄段小儿治疗和护理需遵医嘱。
一、小儿急性胃炎的症状
1.常见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等,小儿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蜷曲身体等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与胃黏膜受到刺激后发生痉挛或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刺激胃壁神经导致疼痛感觉。
恶心、呕吐: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等。这是因为胃受到炎症刺激后,胃的蠕动功能紊乱,胃内容物通过呕吐排出体外,婴幼儿由于胃的解剖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呕吐情况。
食欲减退:小儿往往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与胃部不适影响消化功能有关,炎症状态下胃的消化能力下降,导致小儿不想进食。
其他症状:部分小儿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这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应激反应,体内炎症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少数严重的小儿可能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可呈稀便或水样便等,是因为炎症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等。
二、小儿急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发病期间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2-4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减轻胃的负担,利于胃黏膜的修复,这是基于小儿急性胃炎时胃黏膜受损,需要温和的饮食来促进恢复的原则。
休息: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减少活动量,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因为休息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让身体的免疫系统等能更好地应对炎症。
2.药物治疗
保护胃黏膜药物:可使用铝碳酸镁等药物,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有相关研究表明其对急性胃炎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西咪替丁等H?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创造有利于胃黏膜修复的酸性环境,西咪替丁在儿科急性胃炎治疗中对于缓解因胃酸过多导致的胃部不适有一定应用,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
止吐药物:若小儿呕吐严重,可使用多潘立酮等止吐药物,多潘立酮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呕吐的发生,但要注意小儿的年龄因素,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需根据小儿的体重等情况合理考虑是否使用及使用剂量等问题,其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来缓解呕吐症状。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根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严格按照儿科用药的原则,考虑小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抗生素的使用,因为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炎症时,需要针对性地杀灭病原菌来控制炎症。
三、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
婴幼儿由于胃黏膜薄嫩,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在发生急性胃炎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且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呕吐次数、体温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例如,婴幼儿可能不会准确表达腹痛等不适,仅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家长要格外留意。
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相对能表达一些自身的不适,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整和药物使用,家长要督促孩子按时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物剂量。
2.生活方式
患病期间要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因为睡眠时身体的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能更有序地进行,有利于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对抗炎症。
避免让小儿过度劳累,减少剧烈运动,因为劳累可能会加重身体的应激状态,不利于急性胃炎的康复。
3.病史因素
对于有既往胃肠道疾病史的小儿,如曾有过慢性胃炎等病史,在发生急性胃炎时更要积极治疗,并且要告知医生既往病史,以便医生能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因为既往病史可能会影响本次急性胃炎的治疗及预后,例如既往有胃黏膜损伤的情况,在选择药物时要更谨慎地考虑对胃黏膜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