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闭塞,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早期症状、间歇性跛行及病情进展后的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介入、手术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动脉壁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内膜增厚、变硬,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随着病情进展,会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导致肢体出现缺血性改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促进粥样斑块形成,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正常功能,缺乏运动不利于血脂代谢等;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足部及小腿有麻木感等。这是因为下肢血液供应开始减少,导致肢体出现温度和感觉的异常改变。
2.间歇性跛行:是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尤其是小腿出现酸胀、疼痛、乏力等不适,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这是由于行走时下肢肌肉需氧量增加,而缺血的下肢无法满足氧供,从而引发症状。
3.病情进展后的症状:随着病情加重,静息痛会出现,即在休息时下肢也会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患者常被迫采取弯腰、抱膝等姿势以缓解疼痛。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下肢溃疡、坏疽等严重表现,此时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创面难以愈合,还可能伴有感染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可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下肢皮肤营养障碍表现等。例如触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判断搏动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能够初步了解动脉的管径、血流情况等,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能发现动脉内的斑块、管腔狭窄等情况。
CT血管造影(CTA):可以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动脉病变的详细情况,如病变的范围、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戒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140/90mmHg;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对血管的进一步损害;调节血脂,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
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还有扩张血管药物等,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3.介入治疗:通过血管腔内技术,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开通闭塞的动脉,恢复下肢血供。
4.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不适宜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手术方式,重建下肢血流通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整体状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其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对手术及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2.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往往更为复杂,且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除了针对血管病变的治疗外,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定期检查足部情况。
3.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绝经等对病情和治疗的影响。例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会加快,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关注激素水平对血管的影响。
4.儿童患者:虽然儿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遗传性疾病等相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式,如在介入治疗时要考虑血管直径等与儿童身体发育的适配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