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降低眼压,通过吸氧、应用血管扩张剂恢复血流,进行病因治疗包括去除栓塞因素和控制全身疾病,还可根据情况采取前房穿刺术、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救处理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一旦怀疑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可尝试降低眼压,比如让患者用力眨眼、按摩眼球(需轻柔),也可使用降眼压药物,如醋甲唑胺等,通过减少眼内房水生成来降低眼压,使视网膜动脉的灌注阻力减小,有助于恢复血流。
二、恢复血流的治疗
1.吸氧
通过吸入高浓度氧气,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视网膜的缺氧状态。研究表明,吸入100%的氧气可使血浆内氧含量迅速增加,有助于缓解视网膜缺氧引起的损伤。一般可让患者吸入100%的氧气10-15分钟,然后间断吸入。
2.血管扩张剂应用
可使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它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周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肌氧耗量减少,从而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也可考虑球后注射阿托品等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血管,扩张视网膜血管,促进血流恢复。
三、病因治疗
1.去除栓塞因素
如果是由栓子阻塞视网膜动脉引起,需要积极寻找栓子来源并去除。例如,若怀疑是心源性栓子,需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针对心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治疗心律失常、改善心脏功能等,以防止更多栓子脱落阻塞视网膜动脉。
2.控制全身疾病
对于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引起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140/90mmHg以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通过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如ACEI类、ARB类等降压药来平稳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使血糖尽量接近正常水平,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以减少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的损害,降低视网膜动脉阻塞复发的风险。
四、手术治疗
1.前房穿刺术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前房穿刺术,通过放出少量房水来降低眼压,从而增加视网膜动脉的灌注压。但该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玻璃体切割术
对于一些严重的视网膜动脉阻塞继发的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坏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玻璃体切割术,清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恢复视网膜的正常解剖结构,有助于改善视力预后,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在治疗时更要谨慎。在使用药物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急救处理时,操作要更加轻柔,如按摩眼球时力度要适中,以免造成眼部损伤。同时,要积极寻找儿童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特殊病因,如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需详细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等,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使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例如使用硝酸甘油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在控制基础疾病方面,要更加注重综合管理,既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又要避免因过度治疗基础疾病而带来其他风险。
3.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女性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药物的使用需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在急救处理时,要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法。在病因治疗方面,对于妊娠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控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尽量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必要时再考虑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同时,要加强对妊娠期患者的心理支持,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