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慢性血管疾病,发病涉及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及年龄、性别差异;临床表现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色泽改变、溃疡和坏疽等;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CTA、MRA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戒烟、控血压血糖血脂、适当运动)、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扩张血管)、手术治疗(血管重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监测肝肾功能、注意康复安全,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血糖防感染,女性患者要综合评估及沟通。
一、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例如,血脂异常,当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时,容易沉积在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高血压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内皮细胞,促使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发生。此外,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风险。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几率会逐渐升高;男性相对女性而言,发病风险可能略高一些,这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1.间歇性跛行:这是本病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会出现疼痛、酸胀、乏力等不适,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例如,患者行走几百米后就出现小腿肌肉的疼痛,不得不停下休息,休息几分钟后疼痛缓解,又可以继续行走,但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会出现。
2.静息痛:病情进一步发展,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较为明显。患者常呈屈膝抱足位,以缓解疼痛,这是因为下肢处于下垂位时,血液回流增加,加重了缺血程度。
3.皮肤色泽改变:患肢皮肤颜色苍白,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潮红、紫绀等改变。皮肤温度降低,触摸患肢远端会感觉发凉。
4.溃疡和坏疽:病情严重时,下肢可出现溃疡甚至坏疽。溃疡常发生在足趾或足底,坏疽可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时患肢末端干枯、变黑,湿性坏疽则表现为患肢红肿、溃烂,伴有恶臭。
三、诊断方法
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等病史,同时检查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脉搏搏动情况等。例如,触摸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了解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的结构和血流情况,能发现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程度等。
CT血管造影(CTA):能够准确地显示动脉的形态和病变部位,对于血管的三维成像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明确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范围。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影像,对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戒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和动脉硬化的进展;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低于140/90mmHg),严格控制血糖(如糖尿病患者应使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降低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患者要适当运动,如进行步行锻炼,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但要注意运动的量和强度,以不引起疼痛发作为宜。
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使用扩张血管药物,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如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等,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要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和降糖治疗方案,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加重血管病变。而且,这类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要注意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预防溃疡感染。
3.女性患者: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药物选择等方面要综合评估。同时,女性可能更关注美观等问题,在涉及手术外观等方面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