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需将血压控制至目标水平,以预防和延缓靶器官损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血压目标值依患者情况而定,控制血压可阻止或逆转心脏靶器官损害、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延缓肾功能减退进程,且与其他危险因素控制协同作用降低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对血压控制有不同要求及影响。
一、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
1.血压目标值设定依据: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目标值更严格,一般为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如“降压治疗试验协作组(ATC)”的汇总分析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mmHg,舒张压每降低5mmHg,主要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可降低20%-30%。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血压目标值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调整,但总体趋势是趋向于更严格的控制以减少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需兼顾降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血压过低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对于有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有助于抵消这些不良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对于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史的患者,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可进一步改善预后。
二、预防和延缓靶器官损害
1.对心脏的保护: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厚、扩大,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研究发现,有效控制血压可阻止或逆转左心室肥厚。例如,一些长期随访研究显示,经过规范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年轻患者及时控制血压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可避免因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改变;老年患者控制血压也能减少心脏重构的进展速度,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对心脏损害及降压后的心脏保护效应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控制血压都是预防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关键。
2.对脑血管的保护: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降低约35%-40%,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降低约50%。对于有脑血管病史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再次脑卒中的核心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脑血管对血压变化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更需平稳降压以避免脑血管灌注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大量饮酒者,控制血压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因为饮酒会加重高血压对脑血管的损害,严格控制血压可减轻这种损害。
3.对肾脏的保护:高血压可引起肾脏小动脉硬化,逐渐导致肾功能损害。早期控制血压可延缓肾功能减退的进程。例如,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严格控制血压(目标值<130/80mmHg)可显著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在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中,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就存在高血压的患者,若不及时控制,对肾脏的损害可能更早更严重;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控制血压可减少高血压对肾脏的进一步损伤。性别因素对高血压肾损害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女性在妊娠高血压等特殊情况下,更需重视血压控制以保护肾脏功能。
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
1.综合风险评估与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控制血压可通过降低血压水平这一关键因素,与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协同作用,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例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配合降脂治疗,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会进一步降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的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对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效果更明显;有家族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降低自身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举措,因为遗传因素和高血压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控制血压对降低其总体风险尤为关键,通过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可有效减少因高血压引发的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