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恢复心肌再灌注(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前者是重要手段,不同患者情况有别;后者适用特定情况,不同人群有差异)、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抑制血小板聚集,P2Y12受体拮抗剂如替格瑞洛等与阿司匹林联用降低风险,不同人群有不同考虑)、抗凝治疗(普通肝素在PCI及溶栓中应用,需考虑特殊人群;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可预测、出血风险低,不同人群应用需关注相关情况)。
一、恢复心肌再灌注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原理及优势:通过导管技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使心肌迅速恢复血流,是目前最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及时行PCI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对于发病12-24小时仍有缺血症状和持续ST段抬高的患者,PCI也可获益。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从PCI中获益,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迂曲等解剖结构特点,操作难度相对稍大,但随着技术进步,仍可安全实施。
3.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对于有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及时进行PCI有助于挽救更多濒死心肌,但需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如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时,需谨慎权衡PCI风险与获益。
(二)溶栓治疗
1.适用及效果: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转运PCI所需时间较长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治疗可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约在50%-80%左右,但相较于PCI,其再通率相对较低,且有再闭塞等风险。对于发病3-12小时的STEMI患者,溶栓可作为替代治疗。
2.年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各年龄及性别患者均可考虑溶栓,但老年患者出血风险相对稍高,女性患者在溶栓时需关注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及可能的出血等并发症。
3.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有出血倾向、近期大手术等病史的患者禁忌溶栓,而对于有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溶栓后仍需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再发心肌梗死风险。
二、抗血小板治疗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所有无禁忌证的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mg,随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其胃肠道出血风险,可同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有阿司匹林过敏等禁忌证的患者,需选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但需谨慎评估。
(二)P2Y12受体拮抗剂
1.常用药物及作用: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以替格瑞洛为例,其起效更快,抗血小板作用更强。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氯吡格雷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需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药物。
2.年龄性别差异:老年患者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时,需关注药物代谢及不良反应情况,女性患者在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考虑,但总体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应用。
3.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需谨慎,同时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规律服药等也会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需加强患者教育。
三、抗凝治疗
(一)普通肝素
1.应用及机制:在PCI及溶栓治疗中常应用普通肝素抗凝,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增强其抗凝作用,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血管再闭塞。对于STEMI患者行PCI时,普通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
2.特殊人群情况: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普通肝素时需监测肾功能并调整剂量;女性患者因体重相对较轻等因素,也需注意剂量调整以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3.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禁忌使用普通肝素,生活方式中如吸烟等可能影响患者整体凝血状态,需综合评估。
(二)低分子肝素
1.优势及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可预测,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在某些心肌梗死治疗方案中也可应用,如对于不适合溶栓且准备行保守治疗的患者等。
2.年龄性别等因素:老年及女性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同样需关注出血风险及药物代谢情况,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合理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