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有什么区别
食物中毒由进食被污染食物引起,病因有多种,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有相应表现,诊断结合多方面,治疗以排毒物、纠正紊乱等为主。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经粪-口传播,各年龄段可发病;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有特点,诊断靠多种依据,治疗用抗菌药物等并对症支持,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有不同要求
一、病因方面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有毒动植物、化学毒物等污染的食物所引起。常见的病原菌有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例如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变质肉类等食物可引发食物中毒。不同年龄段人群因饮食偏好、进食习惯等不同,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好奇尝试不熟悉食物而增加风险;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食用路边摊不洁食物者也易发生。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接触了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水或手等后经口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卫生条件差、生活拥挤的环境下更易传播,有不洁饮食史等病史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食物中毒:症状多样,取决于中毒的病因。一般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呕吐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轻者经休息等可缓解,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常表现为剧烈呕吐,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有腹痛、腹泻、呕吐等,且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呕吐、腹泻症状可能更明显,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腹痛以左下腹为主,腹泻频繁,起初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细菌性痢疾时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可能病情较重,易出现并发症。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食物中毒:血常规检查可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或正常,大便常规检查多无特异性的脓血便等表现(除非是某些特殊病原菌污染食物导致肠道损伤出现少量脓血),病原学检查需根据中毒食物种类进行相应病原菌检测,如怀疑沙门菌食物中毒则进行粪便、呕吐物等沙门菌培养等。不同年龄人群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免疫反应等可能使实验室指标变化与成人有所不同。
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各年龄人群实验室检查中,儿童的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受其自身生理特点影响,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导致实验室指标表现不典型,但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是关键诊断依据。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食物中毒:主要根据进食可疑食物史、集体发病现象、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等综合诊断。需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等疾病鉴别,如病毒性胃肠炎等,病毒性胃肠炎多有流行病史,大便病毒检测可明确。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需考虑其特殊的饮食情况等,儿童要结合其日常饮食接触史等详细询问。
细菌性痢疾:根据流行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可确诊,需与阿米巴痢疾等鉴别,阿米巴痢疾大便为果酱样便,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等。各年龄段诊断时均要详细询问接触史等,儿童要考虑其是否有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老年人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诊断的影响等。
五、治疗方面
食物中毒:治疗原则主要是尽快排出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等(需根据中毒情况合理选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治疗等。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是细菌毒素引发严重中毒但并非细菌感染所致,若合并细菌感染则可能根据情况使用抗菌药物)。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等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等,儿童要选择合适的支持治疗方式,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细菌性痢疾: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菌药物杀灭志贺菌,如喹诺酮类等(儿童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合适抗菌药物),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脱水等。不同年龄人群抗菌药物的选择有严格要求,儿童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老年人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选择合适药物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