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状及处理方法有哪些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先兆中暑有头晕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轻度中暑体温超38℃且有相应表现,重度中暑各类型有不同表现;处理上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需脱离高温环境、降温、休息,重度中暑要立即打急救电话,热射病需尽快降温,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护,发生中暑要依症状严重程度处理以保障健康生命安全。
一、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此时机体处于代偿阶段,若能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稍作休息即可恢复。对于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由于工作强度大且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更容易出现先兆中暑;而对于儿童,因其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炎热天气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也易发生先兆中暑。
2.轻度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此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已难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干预。对于老年人,其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发生轻度中暑的风险较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轻度中暑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进一步加重。
3.重度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四肢抽搐,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常见,患者神志清楚,体温多正常。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内钠、钾等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的。在高强度体力劳动且大量出汗的人群中,如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的运动员,较易发生热痉挛;对于儿童,在炎热天气下进行高强度运动且补水不足时也可能出现热痉挛。
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体温稍高或正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浅快等。是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调节血压的能力减弱,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热衰竭;儿童由于身体尚未发育成熟,体液调节能力较差,也是热衰竭的易患人群。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常超过40℃)、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等。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导致的。热射病可对多个脏器造成损害,如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热射病可能会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一旦发生热射病,预后往往较差。
二、中暑的处理方法
1.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处理
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解开衣物,以利于散热。对于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应迅速转移至阴凉的休息区;儿童则应尽快转移到室内凉爽处。
降温措施: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也可以让患者饮用一些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对于儿童,要注意擦拭时动作轻柔,避免冻伤;老年人则要注意保暖,防止在降温过程中受凉。
休息:让患者安静休息,一般经过上述处理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2.重度中暑的处理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对于出现热痉挛、热衰竭或热射病的患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继续采取降温措施,如将患者转移到低温环境中,用冷水擦拭身体等。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在等待急救时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情况。
热射病的特殊处理:热射病患者病情危急,在现场急救时要尽快降低体温,可将患者浸泡在4℃的冷水中,并不断搅拌,使其体温尽快下降;也可以使用冰袋、冰毛巾等对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冷敷。但要注意避免冻伤,且降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8.5℃左右时应停止降温。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采用冰水浸泡等降温方法时要格外谨慎,可选择适当降低温度的水进行擦拭降温等相对温和的方式。
总之,对于中暑的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在高温天气下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活动、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一旦发生中暑,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