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叶性肺炎是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具多方面严重性,诊断需观察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不同年龄儿童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可通过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来预防
一、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严重性
儿童大叶性肺炎是较为严重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从病理角度看,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其严重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呼吸功能影响:炎症会导致肺泡实变,影响气体交换,使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如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研究表明,约30%-50%的大叶性肺炎儿童会有低氧血症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发绀,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氧供。对于婴幼儿来说,其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大叶性肺炎,呼吸功能受影响更为显著,可能快速进展为呼吸衰竭。
全身感染表现:病原体及其毒素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儿童可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且热型多为稽留热。同时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部分儿童会出现惊厥等表现,这是因为高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严重的全身感染还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对肺部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影响:如果大叶性肺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会遗留肺部结构改变,如肺不张、肺纤维化等,进而影响儿童未来的肺功能。例如,长期的肺纤维化会使肺的弹性降低,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运动耐力,在日后活动时更容易出现气短等症状。
二、儿童大叶性肺炎的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观察:除了上述发热、呼吸困难等表现外,医生会听诊肺部,大叶性肺炎患儿在实变期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等异常呼吸音。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大片状均匀致密阴影,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CT检查对于病变的细节观察更为清晰,能更早发现肺部的细微病变,有助于准确判断大叶性肺炎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痰培养或血培养可明确病原体,对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儿童大叶性肺炎的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要注意合理用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的儿童,首先采用非药物降温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时(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辅助降温。对于呼吸困难的儿童,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
四、不同年龄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儿期(0-1岁):婴儿大叶性肺炎起病往往较隐匿,呼吸道症状不典型,可能主要表现为拒食、呛奶、精神差等。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进展更快,需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婴儿呼吸道通畅,喂奶时要防止呛咳,喂奶后适当拍背。
幼儿期(1-3岁):此阶段儿童开始能表达一些不适,但仍相对有限。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幼儿的药物。家长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护理,如督促儿童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3岁以上):相对婴儿和幼儿,此阶段儿童对疾病的耐受性稍好,但仍需关注病情变化。要鼓励儿童配合治疗,如正确咳痰、按时休息等。同时,要注意让儿童在康复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以逐步恢复肺功能。
五、预防儿童大叶性肺炎的措施
增强体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抵抗力。
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儿童增减衣物,防止着凉。如果家庭成员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相关疫苗,可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疫苗接种是预防儿童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能显著降低儿童患肺炎的风险及肺炎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