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引发下肢慢性缺血的疾病。其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有多种高危因素,发病机制是动脉内膜受损形成粥样斑块致血管狭窄、闭塞。临床表现分早期、中期、晚期,早期有轻微不适,中期出现间歇性跛行,晚期有静息痛等表现。检查方法有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动脉造影等。治疗与干预包括非药物治疗(戒烟、控制基础疾病、适量运动)、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手术治疗(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很重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功能和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升高;男性相对女性更易患病,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脂质代谢等,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闭塞,影响下肢血液供应。
二、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的下肢怕冷、麻木等感觉,运动后下肢容易疲劳、酸胀,这是因为下肢供血相对不足,肌肉运动时缺氧所致。
中期: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尤其是小腿出现疼痛、酸胀、乏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此时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供血不能满足运动时肌肉的需求。
晚期: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下肢也会出现疼痛,夜间尤为明显,患者常抱足而坐,难以入睡。这是因为血管严重闭塞,组织缺血严重。还可能出现皮肤温度降低、色泽苍白或发绀、溃疡或坏疽等表现,皮肤温度降低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色泽改变是因为缺血缺氧,溃疡和坏疽则是组织缺血坏死的结果。
三、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评估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血管狭窄程度等,无创且操作简便,是常用的筛查方法。通过超声能够看到动脉内斑块的位置、大小以及血管内径等情况。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形态、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等,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它可以重建血管图像,直观呈现动脉的病变情况。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血管的显示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能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的病变范围和程度。
动脉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可明确动脉闭塞的具体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能直接观察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四、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吸烟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延缓病情进展;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高血脂患者要调节血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良好控制基础疾病来减少对血管的进一步损伤;适量运动,在患者耐受范围内进行规律的运动,如步行锻炼等,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下肢血供,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频率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有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建立旁路血管,改善下肢的血液供应;或者动脉内膜切除术,去除动脉内的粥样斑块,恢复血管通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预防溃疡和坏疽的发生。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导致足部感觉减退等,容易发生足部损伤且不易愈合。
女性患者: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激素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在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如在运动方式选择等方面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原则是一样的,都要以改善下肢血供、控制病情进展为目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需要重视的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