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摄入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常见病原菌有沙门菌等,发病机制与细菌及毒素刺激肠道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胃肠道和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和实验室检查,预防要从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和个人卫生入手,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是由于食物在制作、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人食用后引发中毒反应。
二、常见病原菌及污染食物类型
沙门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常污染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例如,被沙门菌污染的肉类,在适宜温度下细菌大量繁殖,人食用后易发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污染奶制品、肉类、剩饭等食物。该菌能产生耐热的肠毒素,即使加热破坏了细菌本身,但毒素依然存在,食用后会导致中毒。
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等可污染牛肉、蔬菜等食物,引起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海产品,如鱼、虾、蟹、贝类等,在含盐量3%-4%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我国沿海地区此类食物中毒较为常见。
三、发病机制
细菌在食物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当人食用被污染食物后,细菌及其毒素进入人体胃肠道,细菌可能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反应;毒素可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不同病原菌导致的发病机制有所差异,例如沙门菌主要是细菌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肠毒素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四、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呈喷射性呕吐;腹泻是常见症状,大便次数较多,可为水样便、黏液便等。例如,沙门菌食物中毒患者腹泻次数一般较多,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40℃不等;还可能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脱水可能导致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包括食用过的食物种类、进食时间、同餐人员是否有类似症状等。例如,若多人在食用某餐馆的同一道菜后相继出现相似症状,提示可能与该食物有关。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可发现肠道内的病原菌或异常成分,如沙门菌食物中毒患者粪便镜检可能有少量白细胞等。
细菌培养:采集患者呕吐物、粪便、剩余食物等进行细菌培养,若培养出相应的病原菌可明确诊断。例如,从患者剩余食物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六、预防措施
食品采购与储存:选择新鲜的食材,购买食品时注意查看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对于肉类、蛋类等易污染的食品,应储存在低温环境下,控制储存温度在4℃以下,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食品加工制作:生熟食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肉类等食品要彻底煮熟煮透,防止细菌存活。例如,烹饪肉类时要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对于剩饭等食物,要及时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个人卫生:食品加工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在进食前要注意手部清洁,避免用不洁的手接触食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影响。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确保儿童食用的食物新鲜、干净,避免给儿童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如街边小摊的不洁食品等。一旦儿童出现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如呕吐、腹泻等,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脱水等并发症可能发展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下降。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更加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食物来源,烹饪食物要保证熟透。如果老年人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要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因为老年人对脱水等并发症的耐受能力较差,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液等治疗措施。
孕妇: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状态,细菌性食物中毒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如果孕妇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要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