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约占肺癌的1/4,癌肿起源于肺周边部位,早期可能无症状,中晚期有咳嗽、咯血等表现,影像学有相应特征,病理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高危人群有吸烟、职业暴露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需重视早期发现、诊断和综合治疗
一、发病部位特征
周围型肺癌的癌肿位置相对远离主支气管等大的气道结构,多起源于肺的周边部位肺组织。
二、临床表现特点
早期表现: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在体检胸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
中晚期表现: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可为不规则的隐痛或钝痛;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气道或侵犯胸膜等可引起;还可能出现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引起的低热,或合并感染时的高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三、影像学特征
X线表现:早期可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缘模糊的结节或球形阴影;随着肿瘤增大,可呈现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常呈分叶状,有短细毛刺,有时可见偏心性空洞等。
CT表现: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可发现较小的周围型肺癌病灶,表现为肺内结节或肿块影,结节或肿块的边缘特征如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病理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较为常见,包括腺癌等类型。腺癌在周围型肺癌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腺癌的发生可能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接触石棉等)、遗传因素等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周围型肺癌尤其是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小细胞肺癌:相对少见一些,其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较早可发生转移。
五、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吸烟人群:吸烟是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周围型肺癌的风险越高。烟草中的尼古丁、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可损伤肺组织细胞,导致细胞癌变。
职业暴露人群: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砷及其化合物、电离辐射等职业因素的人群,患周围型肺癌的风险增加。例如,石棉工人由于长期吸入石棉纤维,会破坏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细胞的恶性转化。
有肺部慢性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肺部慢性疾病的患者,其肺组织长期处于炎症损伤和修复的状态,细胞发生癌变的几率可能增加。
遗传易感性人群: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周围型肺癌的易感性,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的吸烟等高危因素,也可能因为遗传因素而面临更高的发病风险。
六、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外,磁共振成像(MRI)也可用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分期评估,尤其对于判断肿瘤与大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有一定优势;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PET-CT)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转移情况,对于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和转移灶的发现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周围型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对于靠近大气道的周围型肺癌可能适用)、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例如,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靠近胸壁的周围型肺癌病灶,通过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能够明确是否为肺癌以及具体的病理亚型等。
七、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若无手术禁忌证,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可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等。对于不能手术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放疗可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对于术后有残留病灶或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可辅助放疗。
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和姑息化疗等。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辅助化疗可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姑息化疗用于晚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靶点突变的周围型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可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但靶向治疗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适合。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周围型肺癌的治疗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部分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周围型肺癌是一种需要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肺部恶性肿瘤,了解其相关特点、高危因素等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