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等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发的急性疾病,由环境因素(高温、高湿)、个体因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导致,有先兆中暑(大量出汗等早期症状)、轻症中暑(体温升高等)、重症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不同表现及对应机制),需采取措施预防。
一、中暑的定义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二、中暑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1.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如夏季持续的炎热天气,环境温度超过人体散热的能力,人体就容易发生中暑。例如,在气温达到35℃以上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热的效率会降低,热量不断在体内积聚,从而引发中暑。
2.高湿度环境:高湿度会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汗液无法及时蒸发带走热量,就会导致体温迅速升高。比如在湿度较大的闷热天气里,即使环境温度不是极高,人体也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二)个体因素
1.年龄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例如婴幼儿,其汗腺发育不完全,散热能力弱,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而且儿童在高温环境中活动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如不能及时主动寻找阴凉处、补充水分等,增加了中暑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皮肤汗腺萎缩,出汗量减少,散热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进一步增加了中暑的易感性。此外,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可能因行动不便而不能及时采取避暑措施。
2.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散热能力相对较差。当突然处于高温环境中时,身体难以快速适应,容易发生中暑。
水分摄入不足: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人体会因出汗过多而导致脱水,使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增加中暑的发生几率。例如,一些人在高温天气下工作或活动时,没有规律地饮水,只在口渴时才喝水,此时往往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容易引发中暑。
穿着不恰当:在高温环境中穿着过多、过厚或不透气的衣物,会阻碍人体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增加中暑风险。比如穿着紧身、不透气的深色衣物,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不利于身体散热。
3.病史因素
患有某些疾病: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基础代谢率高,产热多,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从而增加中暑的可能性。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心血管功能受损,血液循环不畅,散热能力下降,在高温环境中也较易发生中暑。
三、中暑的不同阶段表现及机制
(一)先兆中暑
1.表现:出现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2.机制:此时人体还处于体温调节的代偿阶段,汗腺开始大量分泌汗液以散热,但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散热相对不足,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是中暑的早期警示阶段。
(二)轻症中暑
1.表现: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
2.机制:体温调节中枢进一步受到影响,体温开始明显升高,身体的血液循环和电解质平衡出现一定紊乱,通过外周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来散热,但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了一些循环功能方面的改变。
(三)重症中暑
1.热痉挛
表现: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出现阵发性、强直性肌肉痉挛,常在四肢肌肉、腹肌等部位,伴有收缩痛。
机制: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特别是钠、氯等电解质失衡,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肌肉痉挛。
2.热衰竭
表现: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体温基本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机制:由于大量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外周循环衰竭。
3.热射病
表现: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表现为高热(体温常>40℃)、无汗、意识障碍,可伴有抽搐、昏迷等。
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严重紊乱,汗腺功能衰竭,散热途径受阻,体温急剧升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总之,人中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中暑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在高温天气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等,以降低中暑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