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护理要点
气胸患者的病情观察、体位、吸氧、胸腔闭式引流、心理及饮食护理展开。病情观察需关注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体位一般取半卧位;吸氧要依血氧饱和度调浓度流量;胸腔闭式引流要管理装置并防感染;心理护理要安抚不同人群;饮食要给富含营养易消化且保大便通畅的食物。
一、病情观察要点
1.症状表现观察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气胸患者常见症状为突发的胸痛,疼痛多较剧烈,可呈针刺样或刀割样,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程度与气胸的类型、积气量等有关。例如,年轻男性瘦高体型者易发生特发性气胸,其起病相对较急,需密切观察胸痛和呼吸困难的变化情况。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气胸时,呼吸困难可能更为明显且不易缓解,要注意观察其呼吸频率、深度等,呼吸频率增快(如成人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减慢(<12次/分钟)都可能提示病情变化。
还要观察患者的咳嗽情况,若咳嗽后胸痛加重或呼吸困难加剧,需警惕气胸进展。
2.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气胸患者血氧饱和度可能会下降,若血氧饱和度低于90%,提示机体有缺氧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对缺氧的耐受不同,儿童对缺氧的耐受相对较差,更要密切关注血氧饱和度变化。心率方面,气胸导致呼吸困难时,机体缺氧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若心率过快(如成人静息心率>100次/分钟)或过慢(<60次/分钟)都需重视。血压也可能因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波动,要及时记录血压数值变化。
二、体位护理要点
1.舒适体位选择
一般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呼吸,可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缓解呼吸困难。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半卧位姿势,确保舒适且呼吸顺畅。半卧位时要注意保持患者身体的平衡,可适当使用软垫支撑背部和头部,使患者处于舒适的半卧位状态。
对于气胸量较少、症状较轻的患者,也可根据患者自身感觉选择相对舒适的体位,但仍以有利于呼吸的体位为主。
三、吸氧护理要点
1.吸氧浓度与流量调节
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调节吸氧浓度和流量。一般来说,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要吸氧,轻度气胸患者可给予低流量吸氧(1-2L/分钟),吸氧浓度可控制在25%-30%左右。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严格控制吸氧流量,避免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婴儿吸氧流量一般不超过1L/分钟。要注意观察吸氧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若血氧饱和度上升至正常范围(95%-100%),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
定期检查吸氧装置是否通畅,确保吸氧效果。
四、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要点
1.引流装置管理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密闭性,防止引流管脱落、扭曲、受压。要定期观察引流瓶内液面的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液面会随呼吸上下波动,若波动消失,可能提示引流管堵塞或肺已复张。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特别注意固定好引流管,儿童好动,更需加强固定措施,防止因活动导致引流管移位等情况。
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正常引流液初期可能为血性,随后逐渐变为淡红色或黄色。若引流液量较多(如成人每小时>100ml)且为鲜红色,可能提示有活动性出血,需及时报告医生。
2.防止感染护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引流瓶等相关装置。操作时要注意手部卫生,更换引流瓶时要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对于长期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尤其是儿童皮肤娇嫩,更要加强观察。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五、心理护理要点
1.不同人群心理安抚
对于气胸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能因突然发病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方式安抚,如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当的肢体接触(在安全且合适的情况下)让儿童感到安心。对于成年患者,可讲解成功治愈的案例等,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向年轻患者说明瘦高体型者发生特发性气胸经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减轻其心理负担。
六、饮食护理要点
1.合理饮食安排
给予患者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例如,可食用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气胸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胸腔内压力升高,加重气胸病情,所以可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芹菜等。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情况调整饮食,如有糖尿病的气胸患者,要注意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