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酮症酸中毒lin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也可见于其他情况,分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饥饿性酮症酸中毒等类型,有相应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治疗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补液、胰岛素治疗等,饥饿性酮症酸中毒需补充碳水化合物,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及时诊断治疗并依具体情况综合处理。
一、酮症酸中毒的定义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也可见于其他一些情况。当体内胰岛素不足或作用缺陷,以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时,会导致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就会引起血液中酮体堆积,出现酮症酸中毒。血酮体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同时伴有血pH值下降(<7.35)和碳酸氢根降低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二、常见类型及相关情况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发病机制:主要是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使得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转而分解脂肪提供能量,产生大量酮体。常见诱因包括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感染是较为常见的诱因,比如呼吸道感染等;对于成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自行停用胰岛素或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当引发。
2.临床表现:早期可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加重,随后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严重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
(二)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1.发病机制:长时间饥饿或进食过少时,机体处于能量缺乏状态,会分解脂肪产生酮体。例如一些人为了减肥过度节食,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临床表现: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轻度的恶心、乏力等表现,血酮体升高,但通过补充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后,酮体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
三、诊断依据
(一)实验室检查
1.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通常显著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有时可更高;饥饿性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2.血酮体:血酮体明显升高,多在4.8mmol/L以上。
3.血气分析:pH值下降,一般<7.35,碳酸氢根降低,阴离子间隙增大。
(二)临床症状结合检查综合判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典型的酮症酸中毒表现,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的血糖、血酮体、血气分析等结果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仅说明相关治疗方向,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补液:迅速补充大量液体,纠正脱水状态,一般先补充生理盐水,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心肾功能等调整补液速度和量,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式,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等电解质检查结果,适当补充钾等电解质,纠正电解质失衡。
4.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
(二)饥饿性酮症酸中毒
1.补充碳水化合物:及时摄入碳水化合物,如进食米饭、馒头等,以提供机体所需能量,减少脂肪分解,从而降低酮体水平。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病情观察:儿童对脱水等情况耐受性差,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2.补液护理:补液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补液速度,由于儿童心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过快补液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补充电解质的量和速度,防止电解质紊乱加重。
(二)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母婴安全关注:妊娠期间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仅要考虑孕妇的情况,还要关注胎儿的安危。要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因为酮症酸中毒可能影响胎盘血流,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治疗权衡: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胰岛素是治疗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药物,要在保证孕妇血糖控制良好、酮症纠正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安全。
(三)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多合并症考虑: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在治疗补液时要注意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酮症酸中毒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不同类型和不同人群的酮症酸中毒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