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海鲜中毒
海鲜中毒与海鲜本身含有的毒素、细菌或寄生虫等有关,不同人群中毒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可从选购、烹饪、储存方面预防海鲜中毒,包括选新鲜可靠海鲜、充分加热防菌虫毒、低温短储防变质等。
一、海鲜中毒的常见原因
海鲜中毒主要与海鲜本身携带的毒素、细菌或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一)含有天然毒素的海鲜
1.贝类毒素:某些贝类如双壳类贝类可能会富集藻类产生的毒素,常见的有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等。例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由亚历山大藻等产生的,贝类摄食这些藻类后,毒素在其体内蓄积。人类食用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后,毒素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口唇、舌尖麻木,随后可能出现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能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
2.河豚毒素:河豚体内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尤其是卵巢、肝脏等部位含量极高。河豚毒素是一种强效的神经毒素,它能特异性地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冲动传递,导致肌肉麻痹,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不同种类的河豚毒素含量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的河豚,不同季节其体内毒素含量也有差异,一般春季为河豚的繁殖季节,此时毒素含量往往较高。
(二)细菌污染导致的海鲜中毒
1.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海水中,当海鲜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后,人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海鲜就可能发病。副溶血性弧菌在肠道内繁殖,会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通常还会伴有发热。该菌在含盐量3%-4%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无盐环境中不易生存,所以烹饪海鲜时充分加热可以有效杀灭副溶血性弧菌。
2.沙门氏菌:海鲜也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被污染的海鲜携带的沙门氏菌进入人体后,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急性胃肠炎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沙门氏菌在低温环境中也能存活较长时间,所以海鲜的储存条件不当也容易导致沙门氏菌污染。
(三)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海鲜中毒
1.华支睾吸虫:生或半生的鱼虾可能携带华支睾吸虫囊蚴,人食用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发育为成虫并寄生在胆道系统,引起华支睾吸虫病。轻度感染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会出现腹痛、腹泻、肝肿大等症状,长期感染还可能导致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如影响营养吸收进而导致生长迟缓等。
二、不同人群海鲜中毒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海鲜中毒的耐受性较差。食用受污染海鲜后,出现症状可能更严重且进展更快。例如,儿童食用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海鲜后,可能更快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情况。儿童在食用海鲜时应确保充分煮熟,避免食用生或半生的海鲜,如生鱼片等。家长应严格把控海鲜的烹饪过程,保证海鲜熟透,以降低儿童海鲜中毒的风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往往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海鲜中毒后,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海鲜中毒引起的腹泻、呕吐可能导致老年人脱水,进而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在食用海鲜时应选择新鲜、来源可靠的海鲜,并且要适量食用,同时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三)过敏体质人群
过敏体质人群食用海鲜后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海鲜中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作为过敏原,引发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过敏体质人群在食用海鲜前应了解自己的过敏史,尽量避免食用已知过敏的海鲜品种,食用海鲜时要谨慎,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就医。
三、预防海鲜中毒的措施
(一)选购方面
选择新鲜的海鲜,新鲜的海鲜通常气味正常,外壳或鳞片完整,肉质有弹性。避免购买死亡过久的海鲜,尤其是贝类,死亡过久的贝类更容易富集毒素。在市场上购买海鲜时,要选择正规的商家,确保海鲜的来源可追溯。
(二)烹饪方面
充分加热是预防海鲜中毒的重要措施。对于贝类海鲜,要确保彻底煮熟,因为加热不充分容易导致毒素残留;对于鱼虾类海鲜,要煮至熟透,一般以肉质变白、变紧为准,这样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和寄生虫。烹饪时要注意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例如处理生海鲜的刀具、砧板等不要用于处理熟食。
(三)储存方面
海鲜应储存在低温环境下,一般冷藏温度控制在0-4℃,冷冻温度低于-18℃。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夏季,海鲜容易变质,应尽快食用。如果需要长时间储存海鲜,要采用正确的冷冻储存方法,避免反复解冻,因为反复解冻会增加细菌繁殖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