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范畴的心血管急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致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心电图无ST段抬高,有胸痛等症状,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再灌注等治疗原则,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范畴。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但心电图上ST段不出现抬高的心肌梗死类型。
二、发病机制
1.斑块破裂或糜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关键因素,斑块内脂质核心暴露,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例如,研究发现,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症细胞浸润会使斑块纤维帽变薄,易于破裂。
2.血栓形成:血小板在受损的血管内皮处黏附、聚集,与凝血因子共同作用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使相应心肌区域的血流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引发心肌缺血坏死。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多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类似,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其他症状: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
2.体征:患者在发病时可能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波动,听诊时可能闻及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但这些体征并非特异性表现。
四、心电图特点
心电图上无ST段抬高,可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或非特异性ST-T改变等。ST段压低常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T波倒置通常较深且对称。
五、诊断方法
1.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如肌钙蛋白I或T升高,这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肌钙蛋白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还可了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保持环境安静。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扩展。
调脂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如阿托伐他汀等。
3.再灌注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适合的患者,尽早进行PCI,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
溶栓治疗: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若患者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相对PCI稍差。
七、预后及影响因素
1.预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影响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
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不良,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微血管病变,影响心肌的血供和修复;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会影响治疗药物的使用和疗效。
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梗死面积越大,预后越差,因为大面积心肌坏死会严重影响心脏的功能。
治疗是否及时:发病后尽早开通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的患者预后较好,延误治疗会导致更多心肌坏死,加重病情。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糖尿病患者: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需更加谨慎,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加重心肌缺血。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如某些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需权衡对血糖的作用。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不典型,胸痛症状可能较轻或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要提高警惕,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相关检查,避免漏诊。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女性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与男性不同,适当的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