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前膜是发生在黄斑区视网膜表面的异常纤维增殖膜,病因分特发性(可能与玻璃体后脱离、年龄增长等有关)和继发性(由视网膜血管疾病、眼内炎症、眼部外伤等引起);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或仅有轻微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进展期视力下降更明显、会出现视物模糊和中心暗点;通过视力检查、眼底检查、OCT、FFA诊断;治疗上早期症状轻且视力下降不明显者观察随访,视力明显下降等情况可考虑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但手术有风险;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手术前需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儿童手术要谨慎考虑对眼球发育的影响,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要分别控制血糖和血压,长期用眼人群要合理用眼、避免疲劳以延缓病情。
一、黄斑前膜的定义
黄斑前膜是一种发生在黄斑区的眼科疾病,是指在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形成了一层异常的纤维增殖膜。这层膜可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增殖和移行而形成,它会对黄斑区的视网膜产生牵拉等影响,进而干扰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黄斑前膜的病因
1.特发性:大部分黄斑前膜病因不明,被称为特发性黄斑前膜,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玻璃体后脱离、年龄增长导致的视网膜内界膜增厚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玻璃体逐渐液化、后脱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视网膜内界膜产生一定刺激,引发细胞增殖形成前膜。
2.继发性:可由眼部的一些疾病或外伤引起。如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视网膜局部缺氧、缺血,刺激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前膜;眼内炎症(葡萄膜炎等),炎症产生的细胞因子等物质会促进细胞移行和增殖;眼部外伤,外伤破坏了视网膜的正常结构,也可能诱发前膜形成。
三、黄斑前膜的症状
1.早期: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表现。视物变形表现为看直线变得弯曲,这是因为前膜对视网膜的牵拉导致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排列发生改变。
2.进展期: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会更加明显,还可能出现视物模糊、中心暗点等症状。中心暗点是指在视野中央出现一个固定的黑影,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对阅读、精细操作等日常活动造成较大影响。
四、黄斑前膜的诊断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视力,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这是初步评估病情的重要方法。
2.眼底检查:医生使用检眼镜或眼底照相机等设备观察眼底情况,可以直接看到黄斑区是否存在前膜,以及前膜的形态、范围等。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诊断黄斑前膜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层次结构,准确判断前膜的厚度、与视网膜的粘连情况,以及视网膜是否存在水肿、脱离等并发症。
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通过向患者静脉注射荧光素,然后利用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图像。该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黄斑区视网膜的血液循环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血管病变等继发性病因。
五、黄斑前膜的治疗
1.观察随访:对于早期、症状较轻且视力下降不明显的患者,一般采取观察随访的策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OCT等检查,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因为部分患者病情可能长期稳定,不需要特殊治疗。
2.手术治疗:当患者视力下降明显(如视力低于0.3)、视物变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者前膜导致视网膜出现明显水肿、脱离等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通过手术将黄斑区的前膜剥除,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恢复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感染、视网膜再脱离、视力恢复不理想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是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进行手术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好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意休息和眼部护理,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
2.儿童:儿童患黄斑前膜较为少见,多为继发性。儿童眼部组织发育尚未成熟,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手术对眼球发育的影响。术后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眼部情况和行为表现,避免孩子揉眼、剧烈运动等,防止影响手术效果。
3.患有全身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除了积极治疗黄斑前膜外,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加重黄斑区的病变。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好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对眼部血管造成进一步损害。
4.长期用眼人群:长期从事近距离用眼工作(如电脑工作者、文字工作者等),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过度疲劳。在观察随访期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定期休息,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减轻眼部疲劳,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