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分类及处理
气胸可根据病因分为创伤性、自发性、医源性气胸,也可根据病理生理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气胸。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休息、吸氧、密切监测)、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气胸)、排气治疗(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治疗(经内科治疗无效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等),且需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治疗的影响来采取合适措施。
一、气胸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1.创伤性气胸:多由胸部外伤引起,如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利器刺伤胸部等,可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闭合性气胸是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后,空气进入胸膜腔后伤口迅速闭合,气体不再继续进入;开放性气胸是胸壁有开放性伤口,空气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张力性气胸是胸壁、肺、支气管或食管上的伤口呈单向活瓣,与胸膜腔相通,吸气时活瓣开放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不能排出,导致胸膜腔压力进行性升高。
2.自发性气胸:无外伤或人为因素情况下,肺组织自行破裂导致的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肺部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由于脏层胸膜下肺大疱破裂引起;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有基础肺部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癌等,由于病变导致肺组织破坏,形成肺大疱,肺大疱破裂引发气胸。
3.医源性气胸:因医疗操作导致的气胸,如胸腔穿刺、肺部活检、机械通气等过程中可能引起气胸。
(二)根据病理生理分类
1.闭合性(单纯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压力接近或略超过大气压,测定时可为正压或负压,抽气后压力下降而不复升。
2.开放性(交通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大或因有粘连和牵拉,使破口持续开放,空气可自由进出胸膜腔,患侧胸膜腔压力等于大气压,伤侧肺部分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3.张力性(高压性)气胸:胸膜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压力持续升高,可超过大气压,患侧肺严重萎陷,纵隔显著向健侧移位,健侧肺受压,腔静脉回流障碍,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二、气胸的处理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吸氧:对于症状较轻的闭合性气胸,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利于胸膜破口愈合。同时给予吸氧,可提高血氧分压,促进气体吸收,一般氧流量为2-5L/min。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吸氧时需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中毒等情况。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吸氧尤为重要,可改善缺氧状态。
2.密切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气胸症状的变化,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较差,需更加密切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二)保守治疗
适用于少量气胸(肺萎陷<20%)、症状较轻的闭合性气胸患者。一般可等待胸膜破口自行愈合,气体逐渐吸收,吸收速度为每天约1.25%的肺容积。在此期间,需定期复查胸部X线或CT,观察气胸吸收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肺部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密切关注肺萎陷情况,若肺萎陷无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排气治疗
1.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小量气胸(20%以下)、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患者。穿刺部位一般选取患侧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抽取气体可迅速缓解症状,但对于张力性气胸等病情较重者,单纯胸腔穿刺抽气可能效果不佳。对于婴幼儿进行胸腔穿刺时,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2.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通过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排出,促使肺复张。引流管一般放置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对于合并有胸腔积液等情况的患者,胸腔闭式引流还可同时引流积液。在儿童患者中应用胸腔闭式引流时,需选择合适的引流管管径,注意固定,防止引流管脱出等情况发生。
(四)手术治疗
1.适应证: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气胸,如复发性气胸、血气胸、双侧气胸、合并明显肺大疱者等。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在适当的时候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开胸肺大疱切除术等。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尽量减少手术对其身体的影响。
总之,气胸的分类需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区分,处理方法则要根据气胸的类型、患者的病情等综合判断,采取合适的一般处理、保守治疗、排气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措施,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