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是怎么回事
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由收缩期左心室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产生湍流冲击周围组织所致,其有响度、时期、传导方向等特点,常见病因包括瓣叶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和瓣环扩大(退行性变、其他疾病),临床听诊发现杂音需评估病情,相关检查有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反流程度及结构情况)、心电图(辅助评估电活动)、胸部X线(观察心脏及肺淤血情况)
一、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的产生机制
二尖瓣关闭不全时,收缩期左心室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从而产生杂音。正常二尖瓣关闭时,瓣叶紧密对合,反流较少。而当二尖瓣结构异常(如瓣叶脱垂、瓣环扩大等)或功能障碍时,收缩期左心室压力高于左心房,血液反流形成湍流,湍流冲击周围组织就会产生杂音。通常杂音为吹风样、高调,可向左腋下或左肩胛下传导。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的特点
1.响度:
杂音响度可分为不同等级,一般Ⅱ级及以下杂音可能为生理性或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引起,但如果是Ⅲ级及以上杂音则往往提示有一定程度的二尖瓣病变。例如,通过心脏听诊的分级方法,Ⅲ级杂音较响亮,可伴有震颤;Ⅳ级杂音很响亮,震颤明显;Ⅴ级杂音即使离开胸壁也能听到,震颤强烈。
2.时期:
属于收缩期杂音,是在心室收缩期产生的。这是因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时,收缩期左心室血液反流是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所以杂音出现于收缩期。
3.传导方向:
多向左腋下或左肩胛下传导。这是由于左心室收缩时反流的血液向左心房后,会向周围组织传导,而向左腋下等部位传导是比较典型的表现,但不同个体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部分患者可能传导方向不典型,但总体方向是朝向这些区域。
三、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见病因及与杂音的关系
1.瓣叶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反复发作后累及二尖瓣,导致瓣叶粘连、增厚、钙化等,使二尖瓣关闭时不能完全对合,从而产生杂音。风湿性心脏病在青壮年中相对常见,女性发病可能略多于男性,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患者多有风湿热病史,在病情活动期可能杂音会有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心功能逐渐受损。
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二尖瓣,破坏瓣叶结构,引起瓣叶穿孔、赘生物形成等,影响二尖瓣关闭功能,产生杂音。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基础心脏病患者、静脉药瘾者等是高危人群。患者可能有发热、心脏杂音改变等表现,杂音特点会因赘生物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杂音性质可能突然改变等。
二尖瓣脱垂:常由于瓣叶黏液样变性等原因,导致二尖瓣在收缩期脱入左心房,引起关闭不全产生杂音。多见于青中年人,女性相对多见。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痛等不适,杂音在收缩中晚期较典型。
2.瓣环扩大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二尖瓣环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下降、扩大,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杂音。多见于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生的概率相对越高。患者心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杂音的响度等特点可能会随瓣环扩大程度而变化,心功能也可能逐渐受到影响。
其他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长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二尖瓣环扩大,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及相应杂音。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可能导致二尖瓣环扩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可能影响二尖瓣功能,进而出现杂音。
四、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检查
1.临床意义:
心脏听诊发现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提示可能存在二尖瓣结构或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而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逐渐导致左心房扩大、肺淤血,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功能不全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2.相关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明确二尖瓣反流的程度,通过测量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比例等指标来评估反流程度,还能观察二尖瓣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等结构的情况,如瓣叶是否脱垂、瓣环是否扩大等。例如,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20%为轻度反流,20%-40%为中度反流,>40%为重度反流。超声心动图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检查操作类似,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检查参数等。
心电图:可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能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异常Q波等改变,但心电图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特异性不高,主要是辅助评估整体心脏电活动情况。
胸部X线:可观察心脏大小、肺淤血等情况。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脏可能无明显扩大,肺野清晰;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出现左心房、左心室扩大,肺纹理增多、肺淤血等表现,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患者胸部X线表现可能因心功能等情况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肺淤血表现相对更隐匿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