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推拿治疗、中医外治法及康复与生活方式调整来应对。中医辨证论治分气虚血瘀、寒湿阻络、湿热毒盛型,分别有相应表现、治法及用药注意;针灸推拿选穴操作有要求;中医外治法中药熏洗、敷贴有药物组成、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康复与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康复运动遵循原则及生活方式中饮食、戒烟限酒的要求。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气虚血瘀型
1.表现:患肢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皮色淡暗,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2.治法:益气活血。常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当归尾活血通络,配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对于老年患者,因正气虚衰明显,更需注重补气力量,可适当加重黄芪用量;女性患者若同时有血虚表现,可加鸡血藤等补血之品。
(二)寒湿阻络型
1.表现: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加重,疼痛呈持续性静息痛,夜间为重,皮色苍白或淡暗,皮肤温度降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2.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常用方剂为阳和汤加减,方中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补肾助阳、生精益血,肉桂、姜炭温阳散寒,配以麻黄、白芥子等散入阴分寒凝之邪。对于有阳虚表现突出的老年患者,可加用附子等温阳药物;生活方式中喜食生冷的患者,需强调改变饮食习惯。
(三)湿热毒盛型
1.表现: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皮肤红肿,溃破腐烂,创面肉色灰暗,分泌物恶臭,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常用方剂为四妙勇安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四妙勇安汤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玄参滋阴降火,当归活血养血,甘草调和诸药;茵陈蒿汤中茵陈清热利湿,栀子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腑。对于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密切关注血糖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会加重湿热毒盛的情况。
二、针灸推拿治疗
(一)针灸
1.选穴:常选足三里、血海、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通经活络;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可补血活血;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合穴,能疏通经络、缓急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益胃、调补肝肾。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针刺手法需适当调整,老年患者针刺手法宜轻,小儿患者则更需谨慎,采用浅刺等轻柔手法。
2.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刺,一般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对于患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针刺时需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二)推拿
1.手法:可采用揉、摩、推、按等手法。揉法能缓解肌肉紧张,摩法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推法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按法能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效果。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操作。对于女性患者,推拿时要注意避开月经期相关部位;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差,推拿手法需更加轻柔缓慢。
三、中医外治法
(一)中药熏洗
1.药物组成:常用药物有乳香、没药、木瓜、伸筋草、苏木等,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将药物煎水后,利用蒸汽熏蒸患肢,再进行浸泡。熏蒸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皮肤感觉减退,更要注意温度控制;浸泡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一般每次20-30分钟。
2.适用情况: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各期,尤其对于患肢有麻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有一定缓解作用。对于患有皮肤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中药熏洗,防止加重皮肤病变。
(二)中药敷贴
1.药物组成: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作用的中药研末后制成药膏敷贴于患肢相关穴位或病变部位。如将丹参、乳香、没药等研末,用酒或醋调制成膏敷贴。敷贴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避免出现过敏等情况,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可先在小块皮肤上试用,确认无过敏后再使用。
四、康复与生活方式调整
(一)康复运动
1.运动方式: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步行锻炼,遵循“动-静-动”的原则,即行走至出现轻微症状时停止休息,症状缓解后再继续行走。对于老年患者,步行速度不宜过快,距离不宜过长,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对于患有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可选择游泳等对下肢负荷较小的运动方式。
2.运动意义: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症状。但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运动前后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如芹菜、苹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老年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注意易于消化;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2.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饮酒过量也不利于血管健康,所以患者要严格戒烟限酒,这对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情有重要作用。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戒烟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适当的辅助措施;饮酒患者要控制饮酒量,最好能戒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