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区别
心电图表现上,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伴QRS波群脱落、RR间期进行性缩短,QRS波群一般正常,常见于各年龄段尤其迷走神经张力高时;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恒定部分P波后QRS波群脱落呈一定比例,QRS波群多增宽畸形,多见于有心脏器质性病变者。临床意义及预后方面,二度Ⅰ型大多为功能性、预后多良好;二度Ⅱ型多为器质性、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阻滞、预后较差。治疗原则上,二度Ⅰ型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定期随访;二度Ⅱ型积极治基础病,心室率慢等有症状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考虑安装起搏器。总之,二度Ⅰ型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表现、临床意义预后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特点,需分别进行相应处理与关注。
一、心电图表现特点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不能下传心室,出现QRS波群脱落。相邻的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包含QRS波群脱落的RR间期比两倍窦性PP间期短。
QRS波群:一般正常,当伴发室内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可增宽畸形。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多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QRS波群形态在无合并严重室内传导异常时为正常形态。
常见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在健康人群中也可能出现,尤其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较易发生,比如运动员或夜间睡眠时。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部分P波后QRS波群脱落,脱落呈一定比例,如3:2、4:3等。
QRS波群:多增宽畸形,因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常发生在希氏束浦肯野系统,易导致室内传导异常。例如相关研究表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约70%会出现QRS波群增宽。
常见于:多见于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病,但在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二、临床意义及预后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意义:大多为功能性阻滞,常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影响,也可见于正常人。一般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例如在一些健康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时,可发现有一定比例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但患者无明显症状。
预后:多数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去除诱因后可能恢复正常。如因服用药物导致的,调整药物后可能改善。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若为先天性且无明显症状,需定期随访,观察其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老年人出现时,要关注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增加,需警惕病情进展。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意义:多为器质性病变引起,提示房室传导系统有较严重的损害,病变多位于希氏束浦肯野系统,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从而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导致传导系统缺血,容易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进而可能引发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预后:预后相对较差,容易进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根据病情考虑是否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往往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严重的心脏病变,需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必要时早期干预;老年女性患者若合并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要更加注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同时密切监测心率变化,预防严重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三、治疗原则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一般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停用相关可能引起阻滞的药物等。对于无症状且心室率不太慢的患者,通常定期随访观察即可,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例如因服用β受体阻滞剂导致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停用药物后可能恢复。
特殊人群处理:儿童患者若无症状但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了解阻滞程度有无进展;老年患者若阻滞是由心肌缺血等引起,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适度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一般治疗: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如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等。由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易进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对于心室率较慢、有明显症状(如头晕、乏力、黑矇等)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需要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例如当患者出现晕厥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时,应及时评估并考虑起搏器治疗。
特殊人群处理:儿童患者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需由儿科心脏专科医生全面评估病情,根据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老年特殊人群如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在考虑起搏器治疗的同时,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