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等,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麻痹。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来缓解症状,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一、概述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血清型特异性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二、症状
1.前驱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增多、扁桃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1~4天。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再次发热而至本期。体温再度升高,头痛、恶心、呕吐加重,颈后、背部、肢体疼痛,常有便秘或腹泻。体检可见三角架征、吻膝试验阳性。
3.瘫痪期
自瘫痪前期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为以下几型:
脊髓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亦有相反情况。
延髓型: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呼吸中枢受损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浅表甚至呼吸停止;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
脑型:偶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
混合型:此型最为多见,以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为主的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三、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细胞数增多,一般在(50~500)×10?/L,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定量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3.病毒分离
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分离出病毒后,还需进行血清学鉴定。
4.血清学检查
发病后1周左右可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第2周后IgG抗体上升,可用于回顾性诊断。
四、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可做出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给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补充维生素B??,重症患者可予少量多次的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热量。当呼吸肌瘫痪时,需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使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2.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使用退热镇痛药、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疼痛和不适;烦躁不安、抽搐者可用地西泮镇静;呼吸肌麻痹者应及时使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对症处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3.康复治疗
患者在恢复期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主动和被动运动、按摩、针灸、理疗等,以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六、预后
积极治疗的情况下,大部分患儿可逐渐恢复,不留后遗症。部分患儿可发生弛缓性瘫痪,留下跛行、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七、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密切接触者需检疫20天。
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日常卫生,消灭苍蝇,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
按时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
八、特殊人群的建议
1.儿童
按计划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有效预防小儿麻痹症。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孩子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孕妇
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
如有必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3.免疫力低下者
这类人群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病情可能会比较严重,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
如有必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九、注意事项
1.避免低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瑞氏综合征的风险。
2.小儿麻痹症疫苗有口服和注射两种类型,口服疫苗相对方便,但注射疫苗的效果更好。具体选择哪种疫苗,可以咨询医生的建议。
3.接种疫苗后,需要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没有异常情况后再离开。
4.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会自行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5.接种疫苗后,要注意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
6.如有发热、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免疫缺陷、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情况,应推迟接种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