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是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泪液滞留伴细菌感染的眼科疾病,发病与鼻泪管阻塞或狭窄及细菌感染有关,有泪溢、分泌物增多、泪囊区改变等表现,可通过泪道冲洗、造影、眼部检查诊断,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婴幼儿需注意眼部清洁按摩,成年人要治鼻腔病,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及术后护理。
一、慢性泪囊炎的定义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由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导致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的泪囊慢性炎症。
二、发病机制
1.鼻泪管阻塞或狭窄:多种因素可引起鼻泪管阻塞或狭窄,如先天性泪道发育异常(多见于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有部分自行开通,但也有部分持续存在;鼻腔疾病,像鼻炎、鼻窦炎等,炎症累及鼻泪管开口处,导致黏膜肿胀、狭窄,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鼻炎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鼻泪管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影响泪液正常引流;眼部外伤累及鼻泪管,比如眼部钝挫伤等,可能导致鼻泪管结构受损而阻塞。
2.细菌感染: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在泪囊内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使泪囊黏膜充血、水肿、增厚,泪囊逐渐扩张,形成慢性炎症状态。
三、临床表现
1.泪溢: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泪水不由自主地从眼内流出,这是因为泪液不能正常通过鼻泪管引流,积聚后导致泪液排出受阻而溢出眼外,无论是在寒冷刺激、风吹等情况下,还是在平时,都可能出现泪溢现象,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经常流泪,眼部周围皮肤被泪水浸渍而发红、糜烂等;成年人则会感觉眼睛总是湿漉漉的,影响生活和外观。
2.分泌物增多:挤压泪囊区时,可见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这是由于泪囊内细菌感染产生的炎性分泌物积聚,当挤压泪囊时,压力促使分泌物排出。分泌物可呈黏液状、脓性,严重时可能为黏稠的脓样物质,长期的分泌物刺激会导致眼周皮肤炎症,如湿疹等。
3.泪囊区改变:泪囊区可轻度隆起,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等急性炎症表现,但可触及泪囊区有囊样感,这是因为泪囊内长期积聚泪液和分泌物而扩张形成。
四、诊断方法
1.泪道冲洗:是常用的检查方法。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若冲洗液自上、下泪小点反流,同时伴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则提示泪道阻塞,且为慢性泪囊炎。通过冲洗还可以初步判断阻塞的部位,如冲洗液完全从原路反流,多为泪小管阻塞;若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上泪小点反流,为鼻泪管阻塞;若冲洗液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则为慢性泪囊炎。
2.泪道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泪道的形态和阻塞部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通过将造影剂注入泪道,然后进行X线拍片或CT检查,能观察到泪囊的大小、形态以及鼻泪管是否通畅等情况。
3.眼部检查:通过裂隙灯检查眼部情况,观察结膜是否充血,泪囊区皮肤有无异常等,辅助诊断慢性泪囊炎。可见结膜充血,泪囊区皮肤可能有轻度的炎症表现或湿疹样改变。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如氧氟沙星滴眼液等,可暂时减轻炎症,抑制细菌生长,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泪道阻塞的问题,多用于术前准备或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
2.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重建泪道引流通道。常见的手术方式有泪囊鼻腔吻合术,通过在泪囊和鼻腔之间建立新的通道,使泪液能够从新通道引流至鼻腔,从而达到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目的;还有泪道激光成形术、泪道置管术等,适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泪道阻塞的部位和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鼻泪管有自行开通的可能,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按摩泪囊区等,部分患儿可能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对于成年人,若药物治疗无效,则多考虑手术治疗。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慢性泪囊炎在婴幼儿中相对常见,多与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有关。家长要注意保持患儿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可轻柔按摩泪囊区,每天数次,每次数分钟,有助于促进鼻泪管开通。若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无改善,应及时就医,考虑手术等进一步治疗措施,因为长期的泪液滞留可能会引起眼部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儿眼部健康。
2.成年人:患有慢性鼻炎等鼻腔疾病的成年人更容易患慢性泪囊炎,这类患者在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同时,要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控制鼻炎、鼻窦炎等,以减少鼻泪管阻塞的诱因。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鼻腔疾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要注意眼部和鼻腔的护理,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眼药水,定期复查,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等。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慢性泪囊炎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眼部组织退行性变等。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等因素。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眼部卫生,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老年人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眼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