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跟哮喘的区别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及应对方面存在不同,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好发于婴幼儿期,多与感染有关,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较好;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遗传等多因素参与,需长期规范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因素对两者有不同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感染引起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引起气道狭窄,从而出现喘息症状,好发于1-3岁婴幼儿,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的疾病,发病与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等因素相关。
2.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等多方面,其气道炎症具有高反应性,遗传因素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若父母有哮喘病史,子女患哮喘的风险会增加,发病年龄可从婴幼儿期到成人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发热等,喘息一般为间歇性,常在感染时发作,喘息程度相对较轻,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粗湿啰音,一般在感染控制后,喘息等症状可逐渐缓解,病程相对较短,多数在1-2周左右,患儿一般情况相对较好,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很少出现持续高热及严重的呼吸困难表现。
2.哮喘: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喘息症状相对更明显,呈发作性,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哮喘患儿可出现反复的喘息发作,病程较长,可常年反复发作,部分患儿可伴有过敏相关表现,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等,严重哮喘发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辅助检查
1.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或正常,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降低或正常,C反应蛋白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出现肺门阴影增浓,肺部CT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2.哮喘: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特异性IgE可升高,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及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对于年龄较大能配合的患儿可进行通气功能检查,表现为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出现肺过度充气,表现为双肺透亮度增加,胸部CT检查可见气道壁增厚、黏液栓塞等表现。
四、治疗与预后
1.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止咳平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缓解喘息症状),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多数患儿可完全康复,很少遗留慢性气道疾病,少数患儿可能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展为哮喘,但比例相对较低。
2.哮喘:治疗原则是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哮喘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规范治疗等有关,部分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患儿病情可迁延不愈,影响肺功能发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及应对
1.年龄因素: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好发于婴幼儿期,此阶段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易受感染诱发喘息;哮喘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婴幼儿哮喘的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哮喘患儿可能病情有变化,要定期评估病情。
2.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但在哮喘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上,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治疗上不因性别而有特殊区别,主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3.生活方式因素:对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过敏原等,合理喂养,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哮喘患儿,更要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避免因哮喘反复发作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心理压力。
4.病史因素:有家族哮喘病史的小儿,患哮喘的风险增加,对于这类小儿要更加密切观察其呼吸系统症状,一旦出现喘息等表现要及时就医,早期干预;而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若反复发生喘息,要警惕发展为哮喘的可能,需定期随访,评估气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