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是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提前心脏搏动,发生机制包括折返和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临床表现有部分无症状或有轻症状及特定心电图特点,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诊断靠心电图等,处理分一般人群及特殊人群,需综合多方面认识处理该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定义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而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是由房室交界区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脏提前搏动。
二、发生机制
1.折返机制:房室交界区存在两条传导通路,由于不应期不同,可能形成折返环,导致冲动在环内反复传导,从而引发期前收缩。例如,当某条通路的不应期发生改变时,就可能使冲动在折返环中持续运行,引发提前的心脏搏动。
2.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房室交界区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高,使其发放冲动的频率超过了窦性心律的频率,从而提前发放冲动引起期前收缩。这种情况可能与一些因素有关,如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过低)、心肌缺血、药物影响等,这些因素可导致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发生改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跳暂停感,偶尔也可能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尤其是在发作不频繁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因为儿童的表述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2.心电图特点: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通常与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似,因为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冲动下传心室的途径与窦性心律相似。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根据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P波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秒)、P波在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秒)或P波埋于QRS波群中。
四、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儿童中,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代谢特点等有关。例如,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更容易出现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而老年人则可能与心脏退行性变、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相关。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无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心脏电生理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
3.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例如,长期熬夜、高强度工作导致过度劳累的人群,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大量饮酒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增加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发生风险。
4.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发生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传导,增加期前收缩的发生可能。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更长时间地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偶发的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通过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如提前出现的QRS波群、逆行P波等可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需要与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期前收缩等进行鉴别。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形态可能与窦性心律不同,且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而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一般时限正常或轻度增宽但相对较窄。
六、处理原则
1.一般人群: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且期前收缩发作不频繁,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去除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等。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即可。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患者如果出现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首先要评估基础心脏情况。如果是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引起,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情况,如生长发育、精神状态等。由于儿童的身体机能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应尽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等。
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心脏疾病,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如果期前收缩伴有明显症状或基础心脏疾病加重,需要在评估风险受益比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避免因药物治疗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和因素,通过对其定义、机制、临床表现、相关因素、诊断鉴别及处理原则等方面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认识和处理该心律失常情况,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