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眼压高是怎么回事
眼压是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的均衡压力,正常范围10-21mmHg,其高的原因包括房水生成与排出失衡(如中老年人房水相关细胞功能变化、长期饮咖啡、糖尿病影响生成,解剖异常、老人房角退变、青光眼致排出受阻)、其他因素(长期高压、长时间低头看电子设备、药物、特殊人群),危害是长期不控会对视神经等造成损害,检查有眼压测量、眼底、视野检查,诊断结合病史和多项检查,应对是依病因处理,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眼部检查、特殊人群注意相关事项。
一、眼压的基本概念
眼压是指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压力,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之间,它对于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就如同给相机镜头保持合适的张力以保证成像清晰一样,合适的眼压能让眼睛各部分结构正常发挥作用。
二、眼压高的常见原因
(一)房水生成与排出失衡
1.房水生成过多:
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房水生成相关问题。例如,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的房水分泌相关细胞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房水产生量增加。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可能会刺激房水的分泌,从而增加眼压升高的风险。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房水生成,像糖尿病患者,其体内的代谢紊乱可能波及眼部,影响房水的正常生成调控机制,使得房水生成量超出正常范围。
2.房水排出受阻
解剖结构异常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先天性的房角结构异常,会阻碍房水的正常排出通道。在年龄因素上,老年人随着眼部组织的退变,房角可能逐渐变得狭窄,房水排出阻力增大。
眼部的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房水排出受阻,如青光眼患者,其眼部的小梁网等结构可能发生病变,影响房水的引流,使得房水在眼内积聚,进而引起眼压升高。
(二)其他因素
1.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由于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和房水代谢,增加眼压高的可能性。另外,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回流和房水排出,也是眼压高的一个诱因。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眼压升高,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这类药物可能会改变眼部的房水动力学,引起眼压升高。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眼压情况。
3.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先天性的眼部发育异常,也可能出现眼压高的情况。儿童的眼部还在发育阶段,任何影响眼部结构和功能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眼压异常。而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也可能出现眼压波动,需要特别关注。
三、眼压高的危害
眼压高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对视神经造成损害。视神经是将眼睛感受到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重要结构,长期高眼压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纤维受损,进而引起视野缺损,严重的可能导致失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受到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如果眼压高,会影响其视觉发育,可能导致弱视等问题;老年人则可能因为眼压高加速视力的下降。在生活方式上,眼压高会影响日常的视物功能,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比如影响阅读、行走等活动。
四、眼压高的检查与诊断
(一)检查方法
1.眼压测量:常用的眼压测量方法有压陷式眼压计测量和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等。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相对更准确,例如非接触式眼压计就是通过气体压平角膜来测量眼压的。
2.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设备检查视神经的形态、颜色等情况,判断视神经是否受到高眼压的损害,比如观察视神经乳头是否有杯盘比增大等情况,杯盘比正常一般小于0.6,如果增大可能提示有青光眼等眼压高相关疾病的可能。
3.视野检查:视野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视野范围,早期青光眼患者可能会出现周边视野缺损,随着病情进展,中心视野也会受到影响,通过视野检查能较早发现眼压高对视功能的损害情况。
(二)诊断流程
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中是否有青光眼等眼压高相关疾病的病史、近期的用药情况、眼部外伤史等。然后结合眼压测量结果、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等多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眼压高的情况以及导致眼压高的具体原因。
五、眼压高的应对与预防
(一)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眼压高,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果是由眼部疾病引起的眼压高,可能需要针对眼部疾病进行治疗,如对于青光眼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降眼压药物或者考虑手术治疗等。对于由全身疾病引起的眼压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每隔一段时间要让眼睛休息一下,比如每用眼1小时左右,休息10-15分钟,可以看看远处。合理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高盐、高糖饮食。
2.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眼压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眼部的健康发育,定期进行眼部体检;孕妇在孕期要关注自身眼压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对于正在使用可能影响眼压药物的人群,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密切监测眼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