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是什么病
窦性心动过缓是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涉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症状和有症状表现,靠心电图诊断,无症状生理性一般随访,有症状或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发起,窦性心律是正常的心律,而窦性心动过缓属于窦性心律的一种异常情况。
二、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方面:
运动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以及老年人,其窦性心律相对较慢。例如,老年人的窦房结功能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减退,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心脏的传导系统等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变,窦房结产生冲动的频率可能降低。
儿童在睡眠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一种生理性的适应,因为儿童在睡眠时身体代谢率降低,对心率的需求相应减少,窦房结会自动调整心率以适应机体的低代谢状态。
2.生活方式方面:
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的人群,心脏功能较好,心肌收缩力较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可能低于60次/分钟。这是因为运动训练使心脏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兴奋会抑制窦房结的活动,从而导致心率减慢。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患者,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可能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例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时,窦房结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其正常的电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心率减慢。
心肌病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组织发生病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包括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的病变可能干扰窦房结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使得心率低于正常范围。
2.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会使心率减慢。
3.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影响到颅内的自主神经中枢时,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因为自主神经中枢对心率有调节作用,当这些中枢受到病变影响时,其对窦房结的调控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部分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人群,如长期运动锻炼的人,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心电图时被发现。这是因为他们的心脏功能能够适应较慢的心率,机体没有出现明显的缺血缺氧等异常表现。
(二)有症状情况
当心率过度减慢,导致心输出量不足时,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例如,心率低于40次/分钟时,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量减少,不能满足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就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上述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晕厥,这是因为大脑供血严重不足,导致患者突然失去意识。
四、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依据。心电图上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P波频率低于60次/分钟,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率的具体数值以及窦性心律的特征,从而确诊窦性心动过缓。
五、治疗原则
(一)无症状的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因为这种情况通常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适应,对健康影响较小,只要密切关注心率变化以及自身有无不适症状的出现即可。
(二)有症状或病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
对于因疾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需要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由冠心病引起的,需要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当心率过慢,出现明显症状,如头晕、晕厥等,可考虑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因为药物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对于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改善心率,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密切观察。如果是生理性的,如睡眠状态下出现,一般无需过度紧张,但要注意监测其日常活动中的心率情况。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还在发育中,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窦房结功能可能减退,对于窦性心动过缓更要关注。如果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对心率减慢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在治疗方面,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减慢心率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孕妇
孕妇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需要综合评估。要考虑到胎儿的情况,因为孕妇的心率变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血供。如果是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只需观察;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需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