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及康复调护等内容,包括中药内服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针灸治疗体针选内关等穴、耳针选心等耳穴,推拿按摩包括胸部和背部按摩,康复调护涉及生活方式调整的饮食、运动、情志调节,还提及老年、女性、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型:多因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以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等为主要表现,治疗常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法,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相关研究表明其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缺血状态。
2.痰浊闭阻型: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有关,症见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等,治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为常用方,研究显示其对调节血脂、改善冠脉循环有一定作用。
3.寒凝心脉型:因寒邪内侵,阳气不运,气血痹阻,表现为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等,需辛温散寒、宣通心阳,当归四逆汤加味可温经散寒止痛,临床研究发现其能缓解寒冷刺激引起的冠脉痉挛。
4.气阴两虚型:多见于久病耗伤气阴者,症见胸闷隐痛、心悸气短等,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研究证实其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5.心肾阴虚型: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阴不足,表现为心痛憋闷、盗汗等,以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为治则,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相关研究表明其对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有一定益处,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6.心肾阳虚型:心阳不振,肾阳虚衰,症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等,治以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临床实践显示其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针灸治疗
(一)体针
1.选穴原则:常选取内关、郄门、膻中、心俞等穴位。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郄门为手厥阴心包经郄穴,善治心痛;膻中为气会,能理气宽胸;心俞为心之背俞穴,可补益心气。
2.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一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刺内关时,直刺0.5-1寸,采用提插捻转泻法;膻中穴平刺0.3-0.5寸,用平补平泻法等。临床研究表明,针灸这些穴位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
(二)耳针
1.选穴:选取心、小肠、交感、皮质下等耳穴。心穴能宁心安神;小肠与心相表里;交感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皮质下穴能调节皮质功能。
2.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定期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以耳部有酸麻胀重感为宜。耳针治疗可通过调节耳部经络气血来影响全身,对冠心病的症状改善有一定帮助,相关研究发现其能缓解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
三、推拿按摩
(一)胸部按摩
1.操作部位与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手掌在胸部膻中穴周围进行揉按,手法宜轻柔缓和,频率适中,每次揉按5-10分钟,可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冠脉循环。
2.背部按摩: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滚法、按揉法在心俞、膈俞等背部穴位所在区域进行操作,按揉心俞、膈俞等穴位,每穴按揉1-2分钟,可调节心肺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四、康复调护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宜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苹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对冠脉的影响。对于肥胖的冠心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状态。
2.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散步可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进行,每次20-30分钟,速度适中;太极拳可选择简化太极拳,每天练习1-2次,每次20-30分钟,适度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时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运动。
3.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志,不良情绪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冠脉血管,保持良好情志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的稳定。对于有心理压力较大的冠心病患者,家属应给予更多关心和陪伴,帮助其舒缓情绪。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冠心病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中药的用量和剂型选择,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针灸按摩时手法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运动要更加温和,密切监测运动后的心率、血压等变化,饮食上要更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
(二)女性患者
女性冠心病患者在不同生理阶段(如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中医治疗时要考虑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在情志调节上,更要关注其因激素变化导致的情绪波动,可适当增加一些疏肝理气的中医调护方法。饮食上要根据更年期等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合理调整。
(三)儿童患者
儿童冠心病较为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中医治疗需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的生活方式调整等,如合理安排作息、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