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发病机制涉及脂质浸润学说和血栓形成学说。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与性别(40岁以上中老年人易患,绝经前女性风险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男性)、生活方式(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增加风险)、病史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提高患病风险)。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典型为发作性胸痛,可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可缓解;不典型可表现为其他部位疼痛)和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持续久,伴多种症状及并发症,有相应体征)。诊断方法有心电图检查(静息、动态、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及其他检查(心脏超声、血液生化等辅助诊断)
一、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二、发病机制
1.脂质浸润学说: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等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会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水平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胆固醇水平人群。
2.血栓形成学说:在粥样斑块破裂等情况下,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坏死。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不稳定的粥样斑块表面容易发生破裂,进而触发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三、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冠心病。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内皮细胞更容易受损,从而为粥样斑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低于男性,这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雌激素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等。但绝经后,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接近男性水平。
2.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还会引起血管痉挛。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6倍。
不健康饮食:长期摄入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和肥胖等,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从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几率。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
3.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脂质沉积和粥样斑块形成。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人群的2-4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促进脂质在血管壁沉积。糖尿病还会引起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延误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四、临床表现
1.心绞痛
典型表现:主要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部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胸痛,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不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疼痛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痛等,容易被误诊。
2.心肌梗死
症状: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并发症。
体征:心率可增快或减慢,心尖部可出现收缩期杂音等。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很多时候静息心电图可能无异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诊断冠心病。
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等,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例如,运动平板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器械上运动,逐渐增加运动量,监测心电图变化,若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则提示可能患有冠心病。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可以清晰地看到冠状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狭窄、阻塞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肌缺血引起的室壁运动异常等;血液生化检查可检测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有助于辅助诊断冠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