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病。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及相关因素,发病机制是血压高致左心室肥厚、扩大等进而心衰等。早期可无症状或劳累等时心悸胸闷,进展期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等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需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预防要控制血压、早期干预、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一、定义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种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左心室逐渐发生代偿性肥厚,若病情持续进展,可出现左心室扩大,进而引起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心脏病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高血压:血压长期处于升高状态是最主要的病因。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都可能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例如,一些患者可能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由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血压持续升高,逐渐对心脏产生影响;而继发性高血压如由肾动脉狭窄等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也会因血压异常而累及心脏。
其他相关因素: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得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进而增加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男性相对女性在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大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情,从而促进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群,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2.发病机制
当血压升高时,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进行射血,心肌细胞会发生肥厚,这是一种代偿机制。但长期的肥厚会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纤维化等,使得心肌的顺应性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腔逐渐扩大,心肌收缩力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还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心脏的损害。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这是因为早期心脏的代偿功能还能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所以症状不明显,但此时心脏已经开始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进展期表现
左心室肥厚阶段:患者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左心室肥厚导致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功能受限,肺循环淤血所致。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在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大口喘气,轻者数十分钟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竭表现。
左心室扩大及心功能不全阶段:患者会出现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事活动就会感到气喘、乏力等。病情严重时,患者在休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下肢水肿、肝脏肿大等右心衰竭的表现,如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肝脏淤血肿大导致右上腹不适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包括高血压的发病时间、血压控制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家族中是否有高血压相关疾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重要。
2.体格检查
可能发现心界向左下扩大,听诊时可闻及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心界向左下扩大是因为左心室肥厚、扩大所致,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可能是由于左心室扩大导致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引起的。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如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等。左心室高电压表现为R波电压升高,ST-T改变则提示心肌可能存在缺血等情况。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左心室的厚度、腔室大小以及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情况。例如,能准确测量左心室壁的厚度,观察左心室腔是否扩大,评估射血分数等指标,从而判断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情况。
胸部X线:可见心影向左下扩大,主动脉弓突出等表现,有助于了解心脏的形态改变。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控制血压: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是关键。通过使用降压药物等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等。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已经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等改善心肌收缩力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正规医疗规范,这里仅提及药物名称。
2.预防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稳定。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采用低盐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
早期干预: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测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的异常改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更加注意血压的监测和管理,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较大,更易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也要关注血压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