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中暑产生的原因
运动性中暑受环境、个体等多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包括高温高湿及太阳辐射过强;个体因素涉及体能状况(体能差、长时间未运动突然运动)、水分和电解质摄入不足、衣着装备不合适、健康状况(患基础疾病、肥胖)、年龄(儿童中枢不完善、老人调节衰退)、性别(与综合状况相关)、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及病史(有过病史者风险高)。
一、环境因素
1.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一般指环境温度≥32℃)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会受到显著影响。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闷热天气里,空气湿度大使得汗液不易蒸发,从而导致体热难以散发,增加了运动性中暑的发生风险。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而高湿度又阻碍了汗液的蒸发散热途径,使得体内热量不断蓄积,进而引发运动性中暑。
2.太阳辐射过强:在阳光直射的户外进行运动时,人体会直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尤其是在没有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如长时间在烈日下运动,皮肤和机体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会使体温迅速升高。例如在夏季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人体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更为显著,容易因热量过度蓄积而引发运动性中暑。
二、个体因素
1.体能状况
体能较差者:当进行运动时,体能较差的人其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通过有氧代谢等正常途径进行有效消耗和散发。例如长时间跑步时,体能较差者的心肺功能等不能很好地支持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供应和散热调节,导致体内热量逐渐累积,增加了运动性中暑的易感性。
长时间未运动突然运动者:长期缺乏运动后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身体的机能状态还未适应运动负荷。此时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等还不能迅速调整到适应运动产热和散热的最佳状态。比如长期伏案工作后突然进行剧烈的球类运动,身体各系统来不及适应运动带来的变化,容易出现体温失衡,引发运动性中暑。
2.水分和电解质摄入不足
水分摄入不足:运动过程中身体会通过出汗大量丢失水分,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会导致机体脱水。脱水会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因为汗液是通过蒸发来散热的,水分不足时汗液分泌减少,散热效率降低,从而容易引发运动性中暑。例如运动时长时间没有喝水,汗液分泌减少,体温不能有效散发,就可能导致中暑发生。
电解质丢失未补充:运动时不仅会丢失水分,还会伴随电解质(如钠、钾等)的丢失。如果在运动后没有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电解质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体温调节等都有着重要作用,电解质失衡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增加运动性中暑的发生几率。比如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电解质,就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运动性中暑。
3.衣着和装备因素
衣着不透气:穿着不透气的衣物进行运动时,汗液不易散发,会在皮肤表面积聚,阻碍了正常的散热过程。例如穿着厚重、不透气的运动服进行运动,身体产生的热量无法通过衣物散发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增加运动性中暑风险。
装备不合适:如佩戴不透气的头盔等装备,会影响头部的散热。头部是人体重要的散热部位之一,装备不合适会阻碍头部的热量散发,使得热量在局部蓄积,容易引发运动性中暑。比如在炎热天气下进行骑行运动时,佩戴不透气的头盔会导致头部散热不良,增加中暑的可能性。
4.健康状况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心脏的泵血功能等可能受到影响,在运动时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供应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例如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运动时,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增加运动性中暑风险。患有糖尿病的人身体的代谢调节功能异常,运动时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可能受到干扰,也更容易发生运动性中暑。
肥胖人群:肥胖者体重较大,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产热也更多。同时,肥胖者的皮下脂肪较厚,会阻碍热量的散发。例如肥胖者进行跑步等运动时,相比正常体重者更易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因为其散热相对困难,增加了运动性中暑的发生几率。
5.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在运动时,儿童的产热和散热调节机制相对不成熟,更容易因环境因素导致体温失衡。例如在炎热天气下儿童进行户外活动或运动时,若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水分补充,就很容易发生运动性中暑。而且儿童自我调节和表达不适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特别关注其在运动中的身体状况。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逐渐衰退,皮肤汗腺萎缩,汗液分泌减少,对热的耐受能力下降。在运动时,老年人的身体对热量的散发和调节能力变弱,即使运动强度不大,也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例如老年人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时,也可能因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而引发运动性中暑。
6.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相同的运动和环境条件下,男性和女性在运动性中暑的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体的体能、身体状况等因素。不过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可能会有所变化,也可能对运动性中暑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这并非是绝对的性别特异性导致,而是与个体的综合身体状况相关。
7.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锻炼者: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机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心肺功能等相对较弱。当突然进行运动时,身体难以适应运动产生的热量和对散热的需求,容易出现运动性中暑。比如长期久坐的人突然开始高强度的健身运动,就面临较高的运动性中暑风险。
睡眠不足者: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调节功能。在运动时,身体的恢复和调节能力下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运动性中暑的发生几率。例如睡眠不足的人进行户外运动时,相比睡眠充足者更易出现体温失衡的情况。
8.病史因素:有过运动性中暑病史的人,再次发生运动性中暑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其身体已经有过相关的经历,体温调节等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在问题,在相同或相似的运动和环境条件下,更容易再次出现体温失衡的情况。例如曾经有过运动性中暑经历的人,在后续运动时需要更加谨慎地关注环境和自身身体状况,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