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来源:民福康

小儿斜视的发生与遗传、眼部发育、神经支配、屈光不正以及孕期和出生相关因素有关。遗传方面有染色体相关遗传和多基因遗传模式;眼部发育异常包括眼球解剖结构异常(如大小、形状异常,眼外肌发育不良)和晶状体位置异常;神经支配因素涉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异常(如动眼、滑车、外展神经病变及神经传导通路异常)和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异常;屈光不正因素包含远视眼、近视眼、散光相关情况;孕期因素有母体感染、用药不当、接触有害物质,出生相关因素有早产、出生时缺氧、出生体重过低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小儿斜视。

一、遗传因素

1.染色体相关遗传:小儿斜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斜视患者,子代发生斜视的概率可能增加。研究表明,某些与眼外肌发育、眼球运动相关的基因异常可能通过遗传传递,导致小儿斜视的发生。例如,部分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基因缺陷,可能影响眼外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眼球运动不协调,从而引发斜视。

2.多基因遗传模式:斜视也可能是多基因遗传的结果,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小儿患斜视的风险。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化累积起来,再加上孕期或出生后的一些环境因素影响,就可能导致眼外肌的发育出现异常,进而引发斜视。

二、眼部发育异常

1.眼球解剖结构异常

眼球大小、形状异常:如果小儿的眼球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大小不一致或形状异常,如眼球过小、过大或形状不规则,会影响眼球的正常运动和位置关系,容易导致斜视。例如,先天性小眼球可能会使眼外肌的附着点等结构发生改变,影响眼球的运动平衡,从而引发斜视。

眼外肌发育不良:眼外肌是控制眼球运动的重要结构,若小儿眼外肌发育不良,如肌肉纤维数量不足、肌肉力量不均衡等,会导致眼球无法正常协调运动,进而出现斜视。比如,某部分眼外肌发育过于薄弱,无法有效地拉动眼球向正常方向运动,就会使眼球偏斜。

2.晶状体位置异常:晶状体在眼内的正常位置对于维持眼球的正常光学功能和眼球运动的协调至关重要。如果小儿晶状体位置发生异常,如晶状体脱位,会干扰眼球的正常屈光和运动,增加斜视发生的可能性。晶状体脱位可能是由于先天性的晶状体悬韧带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导致晶状体偏离正常位置,影响眼球的平衡和运动。

三、神经支配因素

1.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异常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病变: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分别支配不同的眼外肌,负责眼球的向各个方向的运动。当这些神经出现病变时,如先天性的神经发育不良、颅内病变累及神经等,会导致其所支配的眼外肌功能障碍,引起眼球运动不协调,从而引发斜视。例如,外展神经麻痹时,会导致外直肌不能正常收缩,眼球无法向外转动,进而出现内斜视

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从大脑到眼外肌的神经传导通路如果出现异常,也会影响眼球的运动控制。如脑部的某些病变影响了神经冲动的传递,使得眼外肌不能按照正常的指令进行收缩和舒张,导致眼球位置异常,引发斜视。这种情况可能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脑部的发育问题或后天的脑部损伤等因素导致。

2.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异常: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眼球运动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如果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调控异常,如大脑皮质对眼球运动的控制功能不完善,会影响眼外肌的协调运动,增加斜视的发生风险。例如,在胎儿期或婴儿早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会使眼球的运动控制出现偏差,进而引发斜视。

四、屈光不正因素

1.远视眼相关:小儿如果存在远视眼,由于看远处物体时也需要进行较强的调节,长时间的过度调节可能会导致眼外肌尤其是内直肌处于紧张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的变化,这种过度的调节和眼外肌紧张可能会逐渐引发内斜视。研究发现,一定度数的远视眼患儿发生内斜视的概率明显高于正视眼儿童。例如,3-5岁的小儿如果有较高度数的远视,未及时矫正,更容易出现内斜视的情况。

2.近视眼相关:虽然近视眼本身不一定直接导致斜视,但高度近视的小儿由于眼轴变长等原因,可能会引起眼球的一些结构和功能变化。例如,高度近视可能会影响眼外肌与眼球的附着关系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增加斜视发生的可能性。不过相对而言,远视眼引起斜视的情况更为常见一些,但近视眼也不能完全忽视其对斜视发生的潜在影响。

3.散光相关:散光会导致小儿视物不清,为了看清物体,眼球会不自觉地进行调节和转动。长期的这种异常调节和眼球转动可能会打破眼球运动的平衡,从而引发斜视。尤其是不规则散光,对眼球运动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小儿存在较大度数的散光且未得到矫正时,更容易出现眼球偏斜的情况。

五、孕期及出生相关因素

1.孕期因素

母体感染:孕妇在孕期如果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会影响胎儿眼部的发育。这些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干扰眼外肌、眼球结构等的正常发育,增加小儿出生后发生斜视的风险。例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眼部多种结构发育异常,包括眼外肌和眼球的发育,从而引发斜视。

孕期用药不当:孕妇在孕期如果不合理使用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眼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一些具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可能会干扰眼组织的正常形成和发育,导致小儿出生后出现斜视等眼部异常。因此,孕妇在孕期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随意用药。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妇在孕期接触如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有害物质,可能会影响胎儿眼部的发育。这些有害物质会干扰胎儿眼部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过程,导致眼外肌或眼球结构发育异常,增加小儿斜视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接触铅等重金属污染物的孕妇,其胎儿发生斜视的风险可能会升高。

2.出生相关因素

早产: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眼部各结构的发育可能不够成熟。眼外肌的发育、眼球的结构等可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斜视发生的可能性。早产儿的眼部血管、神经等发育可能都相对滞后,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眼球的正常运动和位置关系。

出生时缺氧:小儿在出生过程中如果发生缺氧情况,可能会导致脑部和眼部的神经、组织等受到损伤。脑部的损伤可能会影响对眼球运动的调控,眼部组织的损伤可能会影响眼外肌或眼球结构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斜视。例如,出生时的窒息缺氧可能会使眼外肌的神经支配受到影响,导致眼球运动不协调。

出生体重过低:出生体重过低的小儿往往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上都相对较弱,眼部的发育也不例外。眼外肌的力量、眼球的结构等可能都不如正常体重的新生儿,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斜视等眼部问题。出生体重过低可能意味着眼部的营养供应和发育环境相对较差,影响了眼部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形成。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内斜视
一眼或两眼的瞳孔经常向中间倾斜,被称为内斜视,通称对眼或斗眼。内斜视主要表现为眼睛中间的瞳孔天生或人为的都朝中间靠拢,看起来就像两只鸡斗架一样,所以也称为斗鸡眼,也叫做对眼。正常人的双眼注视同一物体,物体分别在两眼视网膜处成像,并在大脑视中枢重叠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单一物体,这个功能叫双眼单视。但是,婴幼儿在双眼单视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使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斜而不能往同一目标上看,于是就产生了斜视。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斜视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当患儿发生斜视后,家长应督促其减少用眼时间,存在屈光不正的患儿应遵医嘱佩戴框架眼镜矫正,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笔尖训练,有助于改善斜视。 2.药物治疗 患儿应遵医嘱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托吡卡胺滴眼液、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等睫状肌麻痹剂缓
治疗小儿斜视需要花费多少钱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治疗斜视的费用一般在几百到8000元不等,具体费用与治疗方法、需要调整的眼外肌数量以及医院收费标准等因素有关,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治疗斜视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采取的是保守治疗,可能仅需要几百元;如果采取的是手术治疗,费用一般在5000-8000元左右,但由于每位患者手术中需要调
小儿斜视的症状有哪些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的症状主要包括眼睛向内偏斜、一只眼睛偏向外侧、脖子歪和下颌上抬等。 1.内斜视 眼睛向内偏斜,患者可能会伴随远视的现象。 2.外斜视 当眼睛注视前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另一只眼睛偏向外侧的现象。 3.垂直性斜视 可能会表现为歪脖子、下颌上抬等症状。 此外,小儿斜视还可能导致屈光参差、弱视、复视
小儿斜视手术后是否会有后遗症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手术后可能会有一些后遗症,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 小儿斜视手术后遗症可能包括过矫或欠矫、复视、眼球运动受限等。过矫或欠矫指的是手术矫正过度或不足,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进行调整。复视则是由于双眼视轴不平行,导致看一个物体时出现两个影像。眼球运动受限可能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影响到了眼外肌,导致眼球转动
小儿斜视能治好吗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一般能治好。 对于不同类型的斜视,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调节性内斜视或外斜视,可以通过配戴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从而使斜视症状得到改善。而对于非调节性斜视,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调整眼外肌的位置和张力,以达到矫正斜视的目的。 在治疗期间,家长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
小儿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考虑和先天性因素、屈光异常、视觉剥夺、眼球运动中枢管制失调等相关。 1.先天性因素 部分小儿在出生时就存在眼外肌发育异常或者眼肌附着位置异常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小儿出现斜视。 2.屈光异常 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小儿可能会通过调
小儿斜视手术最佳年龄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手术最佳年龄为两岁至六岁。 对于先天性斜视,如内斜视或外斜视,由于其对儿童的视觉发育影响较大,一般建议尽早手术,最好在两岁以内进行,以便更好地促进立体视觉的建立和恢复。而对于调节性内斜视或间歇性的外斜视,首先应考虑通过佩戴眼镜的方式进行矫正,若矫正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年龄可适当推迟至
小儿斜视手术年龄
杨丽霞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手术较佳年龄一般在3岁至7岁之间。 3岁至7岁孩子的眼部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较为成熟,手术效果相对较好,也有利于孩子术后的恢复和视觉功能的发育。手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眼部肌肉的位置,使眼球恢复正常的协调运动,从而改善斜视问题。另外,一些轻微的斜视可能可以通过配镜或其他非手术方法进行矫正,而严重的
小儿斜视如何治?
张悦 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视轴矫正训练等治疗方式。 如果斜视患者出现眼肌麻痹但对侧拮抗肌正常,可以在对侧拮抗肌注射A型肉毒素麻痹拮抗肌,让两侧力量平衡减轻或消除斜视,或者使用缩瞳剂、散瞳剂治疗。斜视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方式调整眼外肌,通过移动着力点改变对眼球的牵拉,以达到矫正斜视的目的。斜视患者进
小儿斜视手术后是否会有后遗症?
张悦 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手术后,大多数都没有后遗症,能够保证长期保持不复发的效果,但是,由于影响到眼球位置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并且也很复查,所以有部分患儿在进行斜视手术之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大致如下:第一、一次手术未能成功或不成功。比如在术中出现矫正过度、矫正不足、术后也无法恢复双眼的视觉功能等。第二、复视。即
小儿斜视如何预防
朱德海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医学还不太清楚,所以预防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注意,就是尽可能不要老盯着近距离物体看得太多。因为盯着近距离看太多,因为儿童调节集合能力比较强,小孩子眼睛往里对、聚能力在发育期,尤其是两三岁孩子,这个方面趋势或者是潜力比较强。如果看久了之后他容易导致内斜视。小儿斜视目前真正发病原因还不太清楚,但是研究出来诱因,比如有些小
什么是小儿斜视
朱德海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斜视就是一只眼睛往正前方注视,另一只眼睛偏向内侧就叫内斜,偏向外侧就叫外斜,也有偏向上方,叫做上斜。叫小儿斜视是因为斜视绝大多数是发病在幼儿时期,如果有些尽管是在成人阶段表现比较明显,但是经常也在儿童阶段就有表现。所以通常把斜视都叫做小儿斜视,其实在成人也有。小儿斜视根据情况会做出分别处理,比如像内斜视,首先可能要做散瞳验光,有一部分小儿
小儿斜视挂什么科
朱德海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斜视一定要挂眼科。如果医院有分立,有专门小儿眼科,推荐看小儿眼科,如果没有小儿眼科或者会有斜视与小儿眼科也可以。也有的医院会设眼肌科,也可以看眼肌科。简单地说,小儿斜视一定要看眼科。可能也有人觉得既然是小孩,可以不可以看儿科。其实看儿科之后,儿科医生也会再建议看眼科或者是斜视与小儿眼科或者是眼肌科。小儿斜视经常第一发现者或许是在儿保科
小儿斜视如何治疗
曹兴丽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斜视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非手术治疗,另一种是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以及正位视训练。而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建立双眼视功能。小儿斜视手术一般是越早进行越好,以六到七岁之前为最佳。
成人斜视能矫正吗
陶远 副主任医师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成年人出现斜视是能够进行矫正的。如果是由于屈光不正引起的调节性斜视,通过配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之后,即可使斜视度数完全消失。而如果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非调节性斜视,或者是由于眼部受到外伤等原因引起的麻痹性斜视、限制性斜视等,则需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手术会调整眼外肌附着点的位置以及眼外肌张力的大小,使斜视症状消除。
眼睛为什么会斜视
陶远 副主任医师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眼睛出现斜视,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第一、由于屈光不正所引起,比如远视有可能造成调节性内斜视,而近视有可能造成调节性外斜视。第二、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引起,可引起非调节性斜视。第三、由于眼部受到外伤造成,可引起麻痹性斜视以及限制性斜视。通常需要通过手术矫正斜视,从而改善患者外观以及消除看东西重影等症状。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