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中暑症状有哪些
冷中暑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一系列症状,有皮肤、神经、呼吸、循环、全身不适等症状,儿童、老年人、特殊生活方式人群症状有不同特点,可从环境和个人防护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出现症状要及时保暖或就医。
一、冷中暑的定义
冷中暑是在低温环境下(通常指环境温度低于20℃),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与高温环境下的中暑不同,但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冷中暑的常见症状
1.皮肤相关症状
皮肤苍白、冰冷:由于低温环境影响血液循环,皮肤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表面呈现苍白且冰冷的状态。这是因为低温使外周血管收缩,减少体表散热,但同时也影响了血液的正常灌注,使得皮肤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表现出苍白冰冷。例如,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若未做好保暖措施,容易出现皮肤苍白冰冷的情况。
皮肤起鸡皮疙瘩:这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立毛肌收缩,使得皮肤表面出现鸡皮疙瘩,目的是减少体表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但长期或过度的鸡皮疙瘩出现可能意味着人体的保暖机制在持续工作,可能会引发后续的不适。
2.神经系统症状
感觉迟钝:低温会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使人的感觉变得迟钝。比如在寒冷环境中,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会比在正常温度环境下更不敏感。这是因为低温抑制了神经细胞的活性,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减慢,从而使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变得迟钝。
头痛:寒冷刺激可能引起头部血管收缩,导致脑部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引发头痛。尤其是本身有血管性头痛基础的人群,在寒冷环境中更容易出现头痛症状。例如,有偏头痛病史的人,当处于低温环境时,头部血管受冷收缩,可能诱发偏头痛发作,出现头部疼痛的症状。
3.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加快:人体为了产生更多热量来维持体温,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产热。在寒冷环境中,呼吸加快是身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过度的呼吸加快可能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等问题。比如长时间在寒冷户外工作且未保暖的人,呼吸会明显加快,以试图通过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平衡。
咳嗽: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的应激反应,导致咳嗽。如果寒冷环境持续存在且未采取防护措施,反复的寒冷刺激可能会引发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进而加重咳嗽症状。例如,儿童在寒冷天气中若没有做好保暖,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容易出现咳嗽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4.循环系统症状
心率加快:低温环境下,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心脏会加快跳动频率,以增加心输出量。但长期的心率加快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比如老年人在寒冷环境中,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心率加快的现象可能更为明显,长期如此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压变化:一般情况下,低温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但如果人体适应不良或本身有血压调节问题,可能会出现血压波动异常的情况。例如,高血压患者在寒冷环境中,血压往往容易升高,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5.全身不适症状
乏力:低温环境下人体代谢相对缓慢,但为了维持体温需要消耗更多能量,这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乏力感。同时,低温引起的肌肉收缩等生理反应也会消耗能量,进一步加重乏力症状。比如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劳作的体力劳动者,容易感到全身乏力,影响工作效率和身体状态。
寒战:寒战是身体试图通过肌肉快速收缩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的一种表现。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会发出指令,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从而产生寒战。但过度的寒战会消耗大量能量,且可能导致肌肉酸痛等后续问题。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户外,体温较低的人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寒战现象。
三、不同人群冷中暑症状的特点
1.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在冷中暑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相对脆弱,低温对其影响更为明显。而且儿童在寒冷环境中往往不太能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皮肤颜色、精神状态等情况。例如,幼儿在寒冷的室外玩耍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皮肤苍白、精神不振且伴有寒战的情况,家长应及时将儿童转移到温暖环境并进行适当护理。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冷中暑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更易出现严重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比如老年人可能在冷中暑时心率加快不明显,但却容易出现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对低温环境的代偿能力较差。所以老年人在寒冷天气中要特别注意保暖,减少外出时间,一旦出现疑似冷中暑症状,应尽快就医,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工作的人群:如煤矿工人、渔民等,由于长期暴露在寒冷潮湿环境中,身体经常受到寒冷刺激,冷中暑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更为严重。他们的皮肤长期处于苍白冰冷状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需要特别注意工作环境的保暖措施,如穿戴足够保暖的工作服、使用取暖设备等。
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寒冷天气进行户外运动时,如滑雪、登山等,若未做好保暖防护,容易发生冷中暑。他们可能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乏力等症状,且由于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寒冷刺激下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更为复杂。因此,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寒冷天气运动时,要提前做好充分的保暖准备,如穿戴多层保暖衣物、携带保暖装备等,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自身症状,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保暖措施。
四、冷中暑的预防措施
1.环境方面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建议室内温度维持在20℃-25℃之间,避免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环境中。对于寒冷潮湿的工作环境,可采取通风除湿并增加保暖设施的方法,如在工作场所安装暖气、使用取暖器等。
2.个人防护方面
儿童: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头部、手部、脚部等易受凉部位的保暖。选择合适的保暖衣物,如棉质、保暖性好的外套、帽子、手套和袜子等。避免儿童长时间待在寒冷的室外,若需要外出,要做好全面的保暖防护。
老年人:穿着宽松、保暖、透气性好的衣物,可选择多层穿搭的方式,方便根据环境温度变化增减衣物。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若必须外出,要选择天气相对较暖和的时候,并且有人陪同。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工作的人群,要配备专业的保暖工作服,如防寒服、防寒手套、防寒靴等,工作间隙可利用取暖设备适当保暖。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寒冷天气运动时,要穿戴防风、防水、保暖的户外运动装备,如防风保暖的冲锋衣、保暖的帽子和手套等,同时携带热水等保暖饮品。
冷中暑的症状多样,不同人群表现有一定特点,通过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冷中暑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冷中暑相关症状,应及时采取保暖等相应措施,必要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