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有不同症状表现,包括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困难、发绀、心悸等,还有心脏杂音、生长发育异常体征、呼吸相关体征等体征表现,且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新生儿期有喂养困难、皮肤苍白多汗、呼吸急促等,婴儿期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哭闹时症状加重,儿童期有活动耐力下降、影响心理发育,成年期有心功能减退、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一、症状表现
1.生长发育迟缓:
对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身体获取营养物质不足。例如室间隔缺损等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重增长往往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受影响,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和营养供应,影响了正常的生长代谢过程。在年龄较小的患儿中,这种生长发育迟缓的表现较为明显,与正常儿童相比,体型可能更瘦小,身高增长速度也相对缓慢。
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也可能出现体力不支、活动耐力差等情况,影响其日常的学习、运动等活动,进而间接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整体生长发育状态不如预期。
2.呼吸困难:
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有所不同。比如房间隔缺损,当缺损较大时,左心房血液向右心房分流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淤血,患者会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尤其是在哭闹、剧烈活动后更为明显。患儿可能会不自觉地加快呼吸频率,以获取更多氧气。
法洛四联症患儿由于存在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右向左分流显著,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常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缺氧发作,表现为呼吸极度困难、口唇发绀加重等。这种情况在婴儿期可能就会出现,且发作时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及时处理。
对于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心功能逐渐下降,呼吸困难的症状会更加明显,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气短,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睡眠质量,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3.发绀:
某些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会导致发绀现象。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由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位置互换,静脉血不能充分氧合就直接进入体循环,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明显发绀,表现为口唇、甲床等部位呈现青紫色。这种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所致,是先天性心脏病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
艾森曼格综合征是先天性心脏病发展到晚期的一种状态,也会出现发绀,一般在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时期逐渐出现,发绀程度会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同时可能伴有杵状指(趾),即手指或脚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这是由于长期缺氧导致的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改变。
4.心悸:
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会感到心悸,这是因为心脏节律或心输出量改变引起的。例如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由于主动脉血液分流至肺动脉,使左心负荷增加,心脏代偿性加快搏动,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尤其是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
对于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运动或学习压力较大时,心悸症状可能会加重,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而成年患者可能会因为心悸症状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心脏情况。
二、体征表现
1.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体征之一。在胸骨左缘可听到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杂音。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而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四周广泛传导;房间隔缺损时,可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听到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动脉导管未闭时,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听到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脏杂音的产生是由于血液在心脏或大血管内异常流动形成湍流所致,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产生杂音的部位、性质和时相有所不同,通过心脏杂音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
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胸部骨骼较薄,心脏杂音相对更容易被闻及。而对于肥胖儿童或成人患者,心脏杂音可能会被脂肪组织等干扰,需要更仔细地听诊才能发现。
2.生长发育异常体征:
除了整体生长发育迟缓外,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伴有胸廓畸形,如漏斗胸等。漏斗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壁畸形,与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存在一定关联,由于心脏结构异常,长期影响胸部发育,导致胸廓形态改变。这种胸廓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
杵状指(趾)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体征表现,常见于法洛四联症等长期缺氧的患者。杵状指(趾)的形成是由于肢体末端慢性缺氧、代谢障碍等因素导致组织增生,表现为手指或脚趾末端膨大,指甲从根部到末端拱形隆起呈杵状。
3.呼吸相关体征:
当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肺淤血或肺水肿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音异常,如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例如大型室间隔缺损患者,肺循环血量增多,易并发肺部感染,此时肺部听诊可听到湿啰音,提示存在肺部炎症和淤血情况。
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频率增快、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等表现,如锁骨上窝、肋间肌在呼吸时明显凹陷等,这是身体为了增加通气量而采取的代偿性呼吸动作。
三、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1.新生儿期: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由于吸吮无力,吃奶时容易疲劳,导致奶量摄入不足,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皮肤苍白、多汗等表现,这是因为心脏功能不良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皮肤供血减少表现为苍白,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汗。例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出生后即可出现明显发绀,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
有些新生儿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可超过60次/分钟,这是由于心脏病变导致肺循环压力异常或肺淤血引起的。
2.婴儿期: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了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因为心脏结构异常使肺循环淤血,容易导致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又会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房间隔缺损较大的婴儿,由于肺血增多,易反复发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婴儿在哭闹时,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可能会加重,发绀会更加明显,呼吸急促也会加剧,这是因为哭闹时体循环压力变化,影响了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3.儿童期: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相对婴儿期可能有所不同,部分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在体检时可发现心脏杂音或其他异常体征。随着年龄增长,活动量增加,可能逐渐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易疲劳等表现。例如动脉导管未闭的儿童,在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儿童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发育,出现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因为身体的不适和与正常儿童活动能力的差异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4.成年期:
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心脏病变,心功能可能逐渐减退,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表现,如活动后气促进行性加重、双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此外,成年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表现为心悸、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病变,成年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