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病
房室传导阻滞是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的心脏传导阻滞,按阻滞程度分为一度、二度(Ⅰ型、Ⅱ型)、三度。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依类型而定,预后因阻滞类型及治疗情况不同,一度预后较好,二度Ⅱ型及三度预后相对较差,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一、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义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的一种心脏传导阻滞。心脏的电信号传导系统中,心房的电信号需要通过房室结传导至心室,以保证心房和心室的有序收缩,而房室传导阻滞就是这个传导过程出现了异常。
(一)按阻滞程度分类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心电图主要特征是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老年人PR间期>0.22秒)。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房室结传导延迟,可能与房室结区域的相对不应期延长有关,常见于健康人或运动员,也可见于心肌缺血、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影响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PR间期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根据年龄来判断是否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可能增加发生的风险。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莫氏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出现QRS波群脱落,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周而复始。其发生机制是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交替改变,导致传导逐渐延迟直至阻滞。常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发生情况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生活方式上,过度紧张、熬夜等可能诱发。有心脏基础疾病病史者需特别关注。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此型容易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相对较差。多由器质性心脏病变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年龄较大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加重病情。有心脏疾病病史者需密切监测。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心房和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控制,通常心房由窦房结或异位心房起搏点控制,心室由交界区或心室自主起搏点控制。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波频率高于QRS波群频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起搏点位置,若起搏点在房室结下方,则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若起搏点在心室,则QRS波群宽大畸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由严重的心脏病变引起,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晚期、严重的心肌炎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但老年人相对更常见。生活方式方面,不规律的生活、吸烟酗酒等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有心脏基础疾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者更易出现。
二、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做心电图时发现。因为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心脏的收缩功能一般不受明显影响,所以患者自身感觉不到不适,仅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PR间期延长。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有心悸、心搏暂停感。当PR间期逐渐延长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心跳的节奏发生变化,出现偶尔的心跳停顿现象。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症状较二度Ⅰ型更为明显,可出现乏力、头晕、心绞痛等症状。由于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下传心室,导致心室射血减少,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出现上述不适症状。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伴随的病变。心室率过慢时可出现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因为心室率过慢,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
三、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依据。通过心电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PR间期的变化等情况,从而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例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有PR间期逐渐延长及QRS波群脱落;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有PR间期固定及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对于间歇性发作的房室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暂的房室传导阻滞发作情况,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可以在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进行监测,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
3.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更精确地评价房室传导功能。通过向心脏内导入电极导管,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能够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及程度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四、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原则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由心肌缺血等因素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一般情况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不需要特殊的抗心律失常治疗,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心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关注原发病的治疗,避免影响心脏功能的正常发育。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若心室率过慢且有症状,可考虑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提高心室率,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此型容易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旦确诊,应考虑安置心脏起搏器。因为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心脏起搏器可以有效改善心室率,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旦确诊,尤其是心室率过慢伴有明显症状或发生过阿斯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安置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可以替代心脏自身的起搏功能,维持正常的心室率,保证心脏的有效泵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对于儿童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置起搏器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和安装时机。
五、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情况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长期稳定,只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寿命产生明显影响。但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是由可逆性病因引起,如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药物影响等,在去除病因后,病情可能好转。但如果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预后则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预后相对较差,容易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密切关注,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安置起搏器等。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与心室率的快慢及是否及时治疗有关。及时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如果未能及时安置起搏器,发生阿斯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