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涵盖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病理类型,与长期吸烟、职业暴露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呼吸系统、全身症状及肺外表现等,诊断有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手段,治疗采用综合治疗原则,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等密切相关,支气管肺癌是肺癌中起源于支气管部位的类型,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有相应特点,特殊人群肺癌有不同需考虑的方面。
一、概念定义
1.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涵盖多种病理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和小细胞肺癌等。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吸烟、职业暴露(接触石棉、氡气等)、空气污染、遗传因素等。
2.支气管肺癌:其实就是肺癌的一种主要类型,它是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肺癌。从解剖部位角度来看,肺癌还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多起源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的肺癌)和周围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而支气管肺癌主要指的是起源于支气管部位的肺癌,属于肺癌范畴下的特定解剖部位相关的类型。
二、病理类型及特点
1.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性
非小细胞肺癌:
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通常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常为中央型肺癌。组织学上具有角化和细胞间桥的特点,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转移相对较晚,但早期可通过淋巴道转移。
腺癌: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女性相对多见,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为周围型肺癌。腺癌的组织学形态多样,可出现腺泡状、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癌样等结构,且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有较多的驱动基因改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等,这使得靶向治疗成为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细胞癌:可发生在肺的任何部位,常为大的孤立性肿块,组织学上无鳞状细胞癌、腺癌或小细胞癌的特征。大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转移较早。
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极高,生长迅速,较早发生转移。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Kulchitsky细胞(嗜银细胞),多为中央型肺癌,常伴有内分泌功能,可产生异位激素,引起副癌综合征。小细胞肺癌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复合燕麦细胞型等。
2.支气管肺癌的病理类型侧重:支气管肺癌主要强调起源于支气管部位的肺癌,其病理类型涵盖上述肺癌病理类型中的中央型为主的相关类型,如鳞状细胞癌较多起源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属于支气管肺癌常见的病理类型,而周围型的腺癌等也可能起源于段支气管以下靠近支气管部位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支气管肺癌在病理类型分布上与肺癌整体的病理类型分布有一定关联,只是更聚焦于支气管起始部位相关的肿瘤。
三、临床表现
1.肺癌的普遍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可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黏液痰,当肿瘤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加重,呈高调金属音性咳嗽;咯血多为痰中带血或间断血痰,少数患者可出现大咯血;气短或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支气管可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引起气短,另外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也可导致气短。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引起的吸收热,也可因合并感染导致发热;消瘦、乏力,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导致。
肺外表现(副癌综合征):如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小细胞肺癌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引起库欣综合征;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等;还可有杵状指(趾)、骨关节痛等。
2.支气管肺癌的临床表现特点:由于支气管肺癌多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早期就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尤其是中央型支气管肺癌,咳嗽症状出现较早且较为明显,当肿瘤阻塞较大支气管时,可较快出现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情况,导致气短等症状相对较早出现。而周围型支气管肺癌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增大侵犯支气管等结构才会出现相应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肺癌的诊断手段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小的、隐蔽部位的肿瘤容易漏诊。
胸部CT:分辨率高,能够发现较小的肺部病变,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
磁共振成像(MRI):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相对胸部CT稍低,但对于判断肿瘤与大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的关系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发现脑转移等情况时。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包括痰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受肿瘤部位、痰液质量等因素影响;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并可取组织或刷片进行病理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肺癌可获取病理组织,但有造成气胸等并发症的风险;纵隔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可作为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但不能单独用于确诊肺癌。
2.支气管肺癌的诊断特点:支气管肺癌由于多起源于较大支气管,通过支气管镜检查相对容易发现病变,支气管镜下可直接观察到支气管内的肿瘤病灶,从而方便获取病理组织进行诊断,对于中央型支气管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可能更多需要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手段来获取病理诊断。
五、治疗原则
1.肺癌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癌,若无手术禁忌证,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的目的。
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等,可用于杀灭肿瘤细胞,缓解症状,如对于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肺癌可采用根治性放疗,对于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等可采用姑息性放疗。
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和姑息性化疗等。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辅助化疗可杀灭术后残留的微小转移灶;姑息性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针对具有驱动基因改变的肺癌患者,如EGFR突变阳性的腺癌患者可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进行靶向治疗,疗效显著,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患者。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一些晚期肺癌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支气管肺癌的治疗侧重:支气管肺癌中中央型肺癌如果有手术指征,手术切除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不能手术的中央型肺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而周围型支气管肺癌的治疗也遵循肺癌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六、预后情况
1.肺癌的总体预后:肺癌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密切相关。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往往更差。
2.支气管肺癌的预后特点:支气管肺癌中中央型肺癌如果发现时处于早期,手术切除后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则较差。周围型支气管肺癌的预后也与分期等因素相关,早期周围型肺癌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晚期则预后不良。总体来说,支气管肺癌的预后情况与肺癌整体的预后规律相似,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肺癌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选择对身体打击相对较小的治疗方式;儿童肺癌非常罕见,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治疗方案的选择更要注重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多采用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密切监测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女性肺癌患者在治疗中可能需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内分泌对肿瘤的可能影响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综合权衡利弊。有长期吸烟史的肺癌患者,在治疗后需要严格戒烟,以降低肿瘤复发等风险,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有家族遗传病史的肺癌患者,其亲属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筛查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肺部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