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是怎么回事呢
胸膜炎是由致病因素刺激胸膜引发的炎症,病因有感染性(细菌、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外伤手术等),临床表现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及全身症状等,诊断靠影像学(胸部X线、CT)和实验室(血常规、胸腔积液检查、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别处理)和对症支持(止痛、处理胸腔积液),预后与病因、病情、治疗及时等有关,早期诊断治疗是改善预后关键,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胸膜炎的定义
胸膜炎是指由致病因素(通常为病毒或细菌)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又称“肋膜炎”。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壁的一层薄而润滑的膜,分为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胸膜炎发生时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会产生炎症反应。
二、胸膜炎的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可直接蔓延至胸膜引起胸膜炎。例如,肺炎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细菌可能累及胸膜引发细菌性胸膜炎。在儿童群体中,若有呼吸道细菌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也易增加患胸膜炎的风险,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细菌的抵御能力较弱。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胸膜炎多为自限性,但也可能导致较为明显的症状。在流感高发季节,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低下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病毒性胸膜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这与他们自身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毒更容易侵袭胸膜有关。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结核性胸膜炎,这在有结核病接触史或自身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例如长期处于压力状态、营养不良的人群,其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发结核性胸膜炎。
2.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也可累及胸膜导致胸膜炎。这类患者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病史,且病情活动期时更易出现胸膜炎相关症状,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胸膜炎的几率可能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特点有关。
恶性肿瘤:胸膜间皮瘤等恶性肿瘤可侵犯胸膜引发胸膜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史的人群患恶性肿瘤相关性胸膜炎的风险会增加。例如长期在石棉厂工作的工人,由于长期接触石棉,患胸膜间皮瘤导致胸膜炎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其他:胸部外伤、胸部手术等也可能引起胸膜炎,胸部受到严重撞击等外伤时,胸膜组织受损,容易引发炎症反应;胸部手术后,手术创伤可能刺激胸膜,导致胸膜炎发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胸部外伤或手术后发生胸膜炎的风险因身体恢复能力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发生术后胸膜炎的恢复过程可能相对更复杂一些。
三、胸膜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胸膜炎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尖锐刺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身体时疼痛会加剧。疼痛部位因胸膜炎的累及部位而异,可位于胸部一侧或双侧。例如,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常出现较为明显的胸痛症状,且疼痛程度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病情活动期胸痛会比较明显。
咳嗽:多为刺激性咳嗽,咳嗽时也可加重胸痛。如果是感染性胸膜炎,还可能伴有咳痰等症状,如细菌性胸膜炎患者可能咳出脓性痰。儿童患胸膜炎时,咳嗽症状可能相对不太典型,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呼吸急促、哭闹等非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少量胸腔积液时呼吸困难可不明显,随着胸腔积液量增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浅快。这是因为胸腔积液增多会压迫肺组织,影响肺的正常通气功能。在老年人中,本身肺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若发生胸膜炎出现呼吸困难,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如行走、日常活动等都会受到限制。
全身症状:感染性胸膜炎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如细菌性胸膜炎患者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多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全身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感染性胸膜炎时,发热可能更为常见且体温波动较大,而老年人可能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等。
2.体征
胸膜摩擦感:医生用听诊器等检查时可触及胸膜摩擦感,这是由于胸膜炎症导致胸膜表面粗糙,两层胸膜在呼吸运动时相互摩擦产生的感觉。
胸腔积液体征:当胸腔积液较多时,可出现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四、胸膜炎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腔内是否有积液以及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少量胸腔积液时,仅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的密度增高阴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大量积液时,整个患侧胸部呈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儿童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要在必要时谨慎进行。
胸部CT检查:对于胸腔积液的观察比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内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少量的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情况,还可以帮助鉴别胸膜病变的性质,如区分是炎性病变还是肿瘤性病变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感染性胸膜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淋巴细胞比例轻度增高。
胸腔积液检查:通过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进行检查,是诊断胸膜炎的重要方法。如果是渗出液,提示为炎性胸膜炎;漏出液则可能由其他非炎症性因素引起。对胸腔积液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胸膜炎的病因。例如,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细菌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细菌培养可呈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对于怀疑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阳性结果不一定意味着现在患有结核性胸膜炎,还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五、胸膜炎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胸膜炎:
细菌性胸膜炎:根据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等。
结核性胸膜炎: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治疗原则。
病毒性胸膜炎:多为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退热药物缓解发热症状等。
非感染性胸膜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胸膜炎:主要治疗原发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胸膜炎可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
恶性肿瘤相关胸膜炎: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同时可针对胸腔积液进行处理,如胸腔穿刺引流等。
2.对症支持治疗
止痛治疗:对于胸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例如老年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警惕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胸腔积液处理:当胸腔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等操作,以缓解症状,同时抽取胸腔积液进行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在儿童胸腔积液处理时,要更加谨慎操作,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操作过程安全。
六、胸膜炎的预后
胸膜炎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感染性胸膜炎中,细菌性胸膜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结核性胸膜炎经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需要注意全程规律用药,否则容易复发;非感染性胸膜炎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胸膜炎的预后与原发病的控制情况有关,恶性肿瘤相关胸膜炎的预后则相对较差。总体而言,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是改善胸膜炎预后的关键。不同人群预后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胸膜炎后,若能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原因,预后可能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