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不具传染性,其是具气流受限特征可防可治的疾病,发病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颗粒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病因素无传播病原体,吸烟、职业暴露、老年人群需分别注意戒烟、职业防护、避免有害环境及定期监测肺功能等。
一、慢阻肺的定义及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这些有害因素长期刺激气道和肺部,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等病理改变,最终引起气流受限。
二、非传染性的依据
慢阻肺的致病因素主要是个体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如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以及自身的一些内在因素(如遗传易感性等),并不存在导致其传播的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它不像流感等传染病那样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在人群中相互传播。
三、不同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吸烟人群:吸烟者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吸烟会持续损伤气道和肺部,男性吸烟率通常较高,这类人群要积极戒烟,减少慢阻肺的发生风险,同时避免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
职业暴露人群:长期接触职业粉尘(如煤矿工人接触煤尘、铸造工人接触粉尘等)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等,降低慢阻肺发病几率。
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肺功能逐渐下降,本身就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更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环境因素,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一旦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疑似慢阻肺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