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属于颅骨骨折的一种,按部位分颅盖和颅底骨折,颅底骨质特殊易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分颅前、中、后窝骨折等亚型,不同部位有不同典型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头部外伤史人群易发病,有头部外伤风险人群需防护,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颅骨骨折依据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颅底骨折是颅骨骨折按照解剖部位划分后的特定类型,其发生与颅骨的解剖结构特点相关,颅底骨质厚薄不一,有骨缝和孔道通过诸多神经血管等结构,这些因素使得颅底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更容易发生骨折。
损伤机制相关特点
从损伤机制来看,颅底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比如头部受到减速性损伤时,由于颅骨的变形以及脑组织与颅底的相对运动等因素导致颅底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又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等不同亚型,不同部位的颅底骨折有各自相对典型的临床表现,例如颅前窝骨折常可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皮下淤血)、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面神经损伤等表现;颅后窝骨折可在乳突区出现皮下淤血(Battle征)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生颅底骨折时,由于生理特点不同,临床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儿童的颅骨弹性相对较好,颅底骨折的表现可能没有成人那么典型;而老年人可能因骨质本身的退变等因素,在相同外力下发生颅底骨折后恢复相对更慢等。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头部外伤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颅底骨折,对于有头部外伤风险的人群,如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等)、经常进行高风险运动(如极限运动等)的人,需特别注意防护以降低颅底骨折发生的风险。如果有头部外伤病史,出现相应疑似颅底骨折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