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怎么引起的
病毒性肺炎由多种病毒感染肺部引起,常见病毒有流感、副流感等,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病毒进入人体呼吸道后在细胞内复制繁殖破坏细胞引发炎症,还可累及肺部致病变,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重
病毒的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病毒可存在于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就有可能进入呼吸道并感染肺部。例如流感病毒,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在学校等集体场所活动频繁,更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感染病毒性肺炎相关病毒。
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可能导致病毒感染。比如新型冠状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健康人接触到污染的物品后,用手触碰面部黏膜就可能引发感染。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频率和方式不同,像老年人行动相对迟缓,可能在接触公共设施后不及时洗手,增加感染风险;而儿童可能更易与玩具等物品密切接触,若玩具被病毒污染,也容易感染。
病毒感染人体并累及肺部的过程
病毒首先通过上述传播途径进入人体呼吸道,然后附着并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等组织。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繁殖,进而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随着病毒在体内的扩散,可能进一步累及肺部组织,导致肺部出现炎症性病变,影响肺部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等。不同病毒感染肺部的具体机制略有差异,但总体都是通过在肺部组织中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来导致病毒性肺炎的发生。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时,会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导致气道阻塞等病理改变,从而引发肺炎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血管疾病等,其肺部的基础状态较差,感染病毒后更易引发病毒性肺炎,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因为基础疾病会削弱肺部的防御和修复能力,使得病毒更容易在肺部肆虐并造成更严重的炎症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