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临床表现
颅底骨折多由颅盖骨骨折延伸或间接暴力所致,按部位分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如颅前窝骨折有“熊猫眼”征、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有外耳道流血及脑脊液耳漏、面瘫等;颅后窝骨折有乳突部皮下淤血斑、吞咽困难等,需通过检查诊断,患者要避免增加颅内压动作,儿童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
一、颅前窝骨折
眼部表现:常出现眶周皮下及球结膜下淤血斑,呈“熊猫眼”征,这是因为骨折导致血液经眶周软组织渗出至皮下。还可伴有脑脊液鼻漏,多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是由于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使蛛网膜下腔与鼻腔相通,脑脊液经鼻腔流出。
其他表现:骨折累及筛板或视神经管时,可能损伤嗅神经或视神经,导致嗅觉障碍或视力下降等。儿童患者由于颅缝未完全闭合,血液可通过颅缝渗入软组织,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同样需关注眼部及脑脊液流出情况。
二、颅中窝骨折
耳部表现:若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可出现外耳道流血及脑脊液耳漏,血液和脑脊液经破损的鼓膜从外耳道流出。同时,可伴有面神经损伤,出现面瘫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瘫痪,如不能皱眉、闭眼等。
其他表现:骨折累及蝶骨时,可出现鼻出血或脑脊液鼻漏。中颅窝骨折还可能损伤动眼神经等,导致相应眼肌麻痹等表现。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颅中窝骨折后发生脑脊液漏时,需更密切观察,因为高血糖环境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三、颅后窝骨折
耳部及颈部表现:骨折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斑(Battle征),这是由于血液经颈深部筋膜流入乳突皮下所致。还可伴有后枕部及咽后壁皮下淤血,患者可能出现颈部僵硬等表现。
神经损伤表现:颅后窝骨折可损伤后组脑神经,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导致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儿童颅后窝骨折时,由于其颅骨弹性较好,骨折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神经损伤相关表现仍需重视,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损伤后恢复可能与成人不同。
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因骨折部位不同而有差异,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等)可明确诊断。对于颅底骨折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注意避免用力擤鼻、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防止脑脊液漏加重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儿童患者,更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