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形成原因
静脉血液淤滞、静脉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肺栓塞的相关诱因,长期制动或卧床、妊娠及产褥期可致静脉血液淤滞;手术创伤、创伤性损伤可致静脉血管损伤;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高龄可致血液高凝状态,需针对各诱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静脉血液淤滞
1.长期制动或卧床:如骨折后长时间固定、大手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等情况,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回流减慢,血液易在静脉内淤积,增加肺栓塞形成风险。对于术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降低淤滞风险。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长期卧床更易出现静脉淤滞,需加强护理,定时协助翻身、活动肢体等。
2.妊娠及产褥期:女性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产褥期身体处于恢复阶段,活动量相对减少,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静脉血液淤滞,增加肺栓塞发生几率。孕妇在孕期应适当进行散步等轻量活动,产褥期也应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二、静脉血管损伤
1.手术创伤:各类手术过程中,尤其是盆腔、骨科等手术,可能直接损伤静脉血管内膜,导致内皮细胞受损,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例如骨科大手术中,骨组织破坏释放组织因子等物质,会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增加肺栓塞发生可能。术后患者需密切观察有无相关症状,同时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轻柔,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2.创伤性损伤:如车祸等外伤导致静脉血管破裂、挫伤等,血管损伤后局部微环境改变,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对于创伤患者,在急救及后续治疗中要重视对血管损伤的处理,防止血栓形成。
三、血液高凝状态
1.恶性肿瘤:许多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凝血机制异常,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血物质,如组织因子等,激活凝血系统,同时肿瘤患者长期卧床等因素也参与其中,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进而可能发生肺栓塞。例如肺癌、胰腺癌等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凝血指标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血栓形成。
2.口服避孕药:部分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其中的雌激素成分可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抗凝血酶活性降低,导致血液高凝。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需了解相关风险,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
3.高龄: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减退,凝血因子活性相对增高,抗凝活性降低,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进一步增加了肺栓塞形成风险。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关注血液凝血相关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