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是肺部受电离辐射照射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肺部组织受照后肺泡上皮和内皮细胞损伤致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早期有干咳等,进展期有气短、发热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需放疗中精准控量等,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要特别关注和个性化处理。
一、发病机制
当肺部组织接受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射后,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聚集在肺部,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肺部的炎症损伤过程。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早期:部分患者可能在放疗后数周内出现症状,常见的有干咳,多为刺激性干咳,还可能伴有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
进展期: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气短,活动后气短会逐渐加重,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会有气短表现。还可能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若合并感染则可能出现高热。
2.体征表现:有时可在肺部听到湿啰音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片状、斑片状阴影等改变。
胸部CT:相较于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范围、程度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评估放射性肺炎。
2.病史结合临床表现:有胸部放射治疗病史,同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可作为诊断放射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让患者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肺部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机体的自我修复。
氧疗:对于有气短等缺氧表现的患者,给予适当的氧疗,改善缺氧状况。儿童患者在氧疗时要注意氧流量的控制,根据其年龄和病情合理调节,以保证安全有效的氧疗。
2.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用药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使用时更要谨慎评估利弊。
3.预防措施
放疗过程中:要精准控制放疗剂量和范围,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肺部组织对射线更敏感,更要严格把控放疗参数,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风险。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放疗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放疗方案。
总之,放射性肺炎是一种因肺部受电离辐射引起的炎症性疾病,通过综合的诊断方法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不同人群特别是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给予特别关注和个性化处理。